畢爾德
● 瑞典前總理
● 瑞典前外交部長
二十五年前,一個美軍在俄亥俄州的空軍基地,歐洲大陸自1945年後最具毀滅性的戰爭總算隨著岱頓協定(Dayton Agreement)的簽署結束了。戰爭在波士尼亞持續了三年半之久,帶走超過十萬條人命、造成極大的破壞、數百萬計的人無家可歸。波士尼亞當時的穆斯林領導人阿利雅.伊澤貝格維奇(Alija Izetbedović)曾表示:「這也許還算不上是和平,但已經好過持續戰爭。在這樣的世界、這樣的情況下,這已經最接近和平的結果。」
確實如此。我和美國及俄國談判專家李察.霍布魯克(Richard Holbrooke)、伊格.伊凡諾夫(Igor Ivannov)一起,以歐盟和平對話聯合主席的身分,親身經歷了在岱頓二十一天的起起伏伏。接下來的幾年我在賽拉耶佛,試圖引導協定首要階段的實施。我學到,發動戰爭比起建立和平簡單得多。波士尼亞衝突就是這個根本歷史事實最好的例證。南斯拉夫1991年開始崩毀時,幾乎沒人猜到我們當時正邁入範圍(短暫)北至斯洛維尼亞、南至馬其頓且長達十年的血腥衝突。
至於岱頓協定,其實就是彙集了不同國際行為者在早年試圖實施的眾多和平計畫。我們能在1995年十一月協商成功的原因,在於關鍵的國際行為者,如歐盟、美國和俄國等終於達成了共識。在這之前,始終都有誘因讓某個行為者選擇延續衝突,用來施壓並獲得更有利的協議。
戰爭結束時必須和敵方言歸於好。但若和平不是建立在其中一方完全的投降讓步之上,各方妥協就必定存在。而要達成一個能長期存在的妥協狀態,就必須達到各方的最小要求、卻又不能屈服於任一方的最大要求。這也是這些協議簽訂後熱情往往不再的原因。。
當波士尼亞戰火停息時,重建受戰爭蹂躪的國家這項重大任務也開始了。在這塊領土範圍內存在著三支軍隊、三種貨幣以及三個聯邦,其中兩個已經被勉強湊合。戰後幾十年來,波士尼亞有了歐盟的資金,(在硬體設備上)進行了重建,在賽拉耶佛若不仔細找,其實看不太到烽火的痕跡。
這個部分的故事得到幸福快樂的結局。但在政治重建和和解的部分就複雜得多了。這個過程慢得令人痛苦,因為有太長一段時間,眾多波士尼亞的領導者都認為和平不過是用其他方式維持戰爭罷了。儘管國際間大幅地介入處理,整個地區的分裂力量仍是個重大的影響因素。
岱頓協定對談得出的新波士尼亞憲法反映了當時的最佳解,也就是說憲法比較接近「舊的南斯拉夫」而不是「新的歐洲」。它奠定了建立合作的基礎,同時抱有加深整合並修改憲法的願景,但它並沒有設定上限,創建未來的任務是留給波士尼亞人們自己去完成的。
但是波士尼亞的領導者們並沒有好好利用這個機會,實在是那時代遺留下來長期的悲劇。從2003年起,歐盟就已表明歡迎所有巴爾幹半島國家加入,表示各國可以採取必要行動以獲得歐盟資格。然而至今除了科索沃之外,波士尼亞是等待進入歐盟的國家中排在最後面的。
不可否認,歐盟在處理這個地區上是否夠積極也值得質疑。雖然歐洲的領導者們十分明白,歐盟整合的拉力是唯一能夠抗衡地區分裂勢力的力量,但巴爾幹半島並沒有被歐盟列在優先處理事項。
儘管如此,過去25年來歐盟在波士尼亞還是保有一小支軍隊。有了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實質授權,軍隊的存在強烈表明不允許這個地區再發生戰爭的決心。再者,國際承諾尊重波士尼亞和其他巴爾幹半島國家主權和整體性的決心也同等強烈。不斷重劃地圖的時代已經結束了,而重建波士尼亞的任務會繼續留給波士尼亞人去完成。
許多振奮人心的徵兆也都顯示,新的世代已經準備好把戰爭放在過去、並開始正視和平為一個共創未來的機會。波士尼亞與赫賽哥維納現任國家領導人謝菲克.札費羅維奇(Šefik Džaferović)今年在聯合國大會的演講中表明:「波士尼亞與赫賽哥維納對於維護和平無可取代的重要性有共識,和平協定就是奠基於此。這為我們帶來希望,期望波士尼亞與赫賽哥維納社會將日漸注重發展議題,同時在具歷史意義的道路上進入下一個階段。」
許多人和我一樣抱有如此期望。從波士尼亞的傳奇故事中的確可以學到很多。我們必須不斷檢討失敗的經驗以避免走向戰爭、檢討使戰爭不斷延續的跨大西洋的分裂力量、具包容性機構的重要性、還有對能抗衡分裂的整合力量的需求。
不過最重要的兩個教訓在此:發動戰爭遠比平息戰火要容易得多,而停火也僅是邁向長久和平的第一步。
(翻譯:林可晴,責任編輯:張育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