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BBC視角:投入1美元文化生產 會產生5美元的經濟增長

馬祖卡托(Mariana Mazzucato) 2021年03月02日 07:00:00

 

馬祖卡托

●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教授

 

在去年英國廣播公司(BBC)年度廣播系列節目瑞思講座(Reith Lectures)中,英國前央行行長卡尼(Mark Carney)指出,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越來越多地依靠其貨幣價值來定義規範和制度。但在這種價格和價值相互混淆的討論中,我們卻常常忽略造福我們的公共機構的真正價值。

 

卡尼在一檔BBC節目中表達這一觀點再恰當不過。畢竟,BBC是首家將「公共價值」概念納入其治理框架的公共廣播公司。英國廣播公司與國家衛生局和開放大學一道,已經成為英國最受歡迎、同時也是全球最著名的機構之一,每週聽眾人數約為4.6億。

 

但吵吵嚷嚷的少數人(往往由默多克旗下所屬的出版公司領導)想要看到這家廣播公司被摧毀的結局。他們譴責BBC致力於包容和多元化是政治正確,並指責其因為服務規模和範圍而「排擠」了私人媒體公司。在他們看來,創造價值觀是私營部門的權利;政府應該只負責填補缺口,並修復經濟學家所謂的「市場失靈」問題。

 

在上述批評人士看來,解決方法非常簡單:那就是從BBC撤資。這意味著不支付資助BBC的強制年度許可費用將成為合法之舉。未來依靠訂閱模式的BBC將遠比現在更加脆弱,因為默多克正在尋求打造美國極右翼福克斯新聞的英國版,所以這或許恰恰是BBC競爭對手們想要看到的。

 

我和我的共同作者在撰寫的一份新報告中指出,如果英國廣播公司遭到削弱或者摧毀,英國將難免陷入無所適從的困境中。 BBC的價值觀超越了傳統公共廣播公司的使命,也就是向普通民眾提供客觀新聞、可靠的節目和藝術享受,而美國的公共廣播服務則僅限於此。 BBC在商業模式上同樣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從而創造了全新商業機會——融入(而非擠出了)商業——同時還實現了重要的社會目標,比如將多樣性帶上銀幕。

 

理解BBC如何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我們重新認識國家是集體價值創造者,而絕不僅僅扮演著修補市場的角色。BBC同時扮演了投資者、發明者、創新者和消費平臺等多種角色,因此在上世紀,英國數位和媒體創新基礎設施的發展過程中,BBC所發揮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從早期的電臺廣播到今天的線上流媒體平臺, BBC的投資反復催化了跨創意產業的新市場。 BBC是英國原創內容的單一最大投資者。其創造是有節目風險的。其全球範圍內原創內容的銷售協助它賺取可觀的收入,同時向世界展示英國人的才能並吸引頂尖外國人才流入。所有這些活動塑造了全球各地的市場。此類收入而後又進一步投入到開發、製作和內容交付。

 

除各類節目外, BBC還開發了iPlayer和BBC Sounds等創新技術,從而樹立了媒體行業的技術標準(如音訊DAB和影片DVB-T2),並且創造了電子製造企業的規模經濟榜樣。 BBC的研究和創新促進了更安全、可持續網路環境的發展,通過旨在釋放符合兒童和青少年利益的數位創新,如數位期貨委員會等合作倡議,以及在數位管理和隱私領域制定較高標準的Databox計畫。

 

最關鍵的是, BBC的投資往往依靠社會價值而非財務價值來驅動。走進千千萬萬個英國課堂的微型電腦系統BBC Micro協助彌合了數位鴻溝。Micro起源於20世紀80年代BBC電腦掃盲計畫這樣一檔技術教育節目。為推進這項計畫, BBC不得不與Acorn電腦公司合作,而後者利用BBC的投資大幅拓展了規模。 BBC的社會使命反過來創造了產業價值。

 

即使BBC最基本的作用——製作和傳播內容——帶來的社會效益也是極其深遠的。疫情期間,民眾只能待在家裡,而BBC則提供每天三小時的教育和娛樂節目。而且,公眾對BBC的信任及其影響力,無論是在氣候變化亦或2019年新冠疫苗問題上,都成功對抗了錯誤資訊的傳播。保持BBC的影響力歸功於其資金來源,確保了其在擁擠的媒體市場成為合法並廣受信任的資訊源頭。而批評者所譴責的「覺醒」——如其中包括為女性體育節目主持人提供平臺——則促成了一種更具包容性和寬容度的文化氣候。

 

儘管BBC的「動態公共價值」難以衡量,但我們確切知道,公共預算中每投入一美元用於文化生產,會產生平均5美元的經濟增長。而汽車行業的乘數效應則只有文化產業的一半,不僅因為其勞動密集程度較低,還因為它根本無法在刺激其他服務、技術和材料領域新投資方面發揮同樣的作用。這樣的事實再次證明,儘管BBC不關注財務價值,但卻依然有效發揮了創造和刺激作用。

 

理解BBC在整個經濟領域的貢獻——以及從更廣義的角度理解公共價值的概念——需要建立全新的框架。我們的任務是制定衡量標準,強化BBC自身的責任感——確保它拓展市場前沿,擴大與所屬節目製作和供應企業必要的多樣性合作。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傳統的業績指標,這些指標只關注靜態的成本和收益,卻忽略對塑造市場的投資決策所產生的動態影響。在一個有價值的機構被摧毀之前,達成這目標迫在眉睫。

 

而且相關經驗教訓不僅局限於BBC。只有重新思考公共價值的創造途徑,我們才能從爭論是否要資助公共機構,轉向探討如何構建和利用這些機構來強化我們的社會構造,和開展更具創意的經濟活動。 BBC是啟動上述討論的好地方。我們可以吸取的教訓解決了下面的關鍵問題:我們怎樣以及如何看重我們的公共機構,如何加強公共機構建設,而不是不斷質疑公共機構是否有存在的必要?

 

(本篇翻譯由PS官方提供,責任編輯:張育軒)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Don’t Defund the BBC》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