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格努斯
●牛津大學中國中心研究助理
●著有《紅旗:為什麼習近平的中國處於危險之中》
今年中國的立法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是近期最重要的會議之一。中國正面臨著幾十年來最惡劣的外部環境,越來越多的國家對中國的政治打壓和具威脅性的外交進行反擊。而重塑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必要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雖然中國領導人現在對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避而不談,但他們避免這一迫在眉睫的威脅的決心是明確的。
為了應對未來的挑戰,中國寄希望於最近的會議上正式批准的第十四個五年計劃(即十四五規劃)。該計畫旨在確保中國實現其宏偉的長期目標,即到2035年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使其人均收入達到經合組織水準(OECD-level),這一目標也在會議上得到確認。
提起「五年計劃」一詞,人們可能會想到規劃生產目標,煤炭、鋼鐵或糧食配額。但中國已經20多年沒有發佈過這種文件了。「十四五」規劃全文長達140多頁,內容包含了一系列廣泛的經濟、社會、技術和環境目標和指標,這些目標和指標旨在塑造地方政府、企業、機構和公民的行為。
當然,「十四五」規劃確實也包括糧食生產目標。然而,這只是一項更為全面戰略的一部分,它反映了對經濟與國家安全之間聯繫的日益重視。
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來說,國家安全不僅需要現代化的軍隊(中國計畫在未來十年內建設)和國家內部的「社會穩定」(這一直是習近平主席領導國家的核心)。它還要求在糧食和自然資源、商業、供應鏈和技術等領域採取行動。
這就是為什麼新的五年計劃不僅包括軍費開支,還包括糧食生產、研發投資和數位部門的增長方面的約束性目標。此外,它還為中國在人工智慧、量子計算、半導體、神經科學和遺傳學以及太空、海洋和極地探索等尖端領域的領導地位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標。
在環境方面,「十四五」規劃包括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單位產出能源強度的約束性目標。然而,這些目標缺乏雄心壯志,這使人懷疑中國是否有能力履行其先前宣佈的到2030年達到溫室氣體排放峰值和到在2060年實現淨零排放的承諾。
這份五年計劃有史以來第一次沒有包括這一時期國內生產總值整體增長的目標。相反,中國政府承諾將(經濟)年增長率保持在「適當的合理範圍內」。根據李克強總理的說法,這意味著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約6%以上」,同時旨在實現一系列其他經濟變數的非約束性目標。
中國將重點實施「雙循環戰略」,根據這一戰略,中國將減少對外部需求的依賴,轉而加強自身的自主。雖然中國政府將繼續強調出口,但也將增加進口替代,並引入供應鏈保障措施,特別是那些美國企業密切參與的部分。最重要的是,中國計畫促進國內對其生產的商品的消費。國家安全問題無疑是這一戰略的核心。
中國政府在其他關鍵領域也有改革計畫,儘管這些改革計畫往往缺乏可信度。例如,當局希望推動鄉村振興,解決不平等問題。但他們沒有承諾採取一些關鍵的干預措施,例如收入和財富再分配、稅收改革,以及徹底改革中國國內分散且嚴重不足的社會福利制度,因為這些制度阻礙了勞動力的流動。此外,目前還沒有出臺開放服務行業的規定。
中國政府確實計畫解決的一個潛在的不平等因素是其戶籍(戶口)制度。通過將人們與「戶口所在地」聯繫在一起,這一制度常常阻礙了農民工獲得教育、醫療和其他社會服務的機會。新的五年計劃旨在取消或放寬中小城市的戶籍限制,並在大城市實行積分制。
但在過去,高昂的成本和強大的阻力往往阻礙了戶口改革,新的限制取代了那些被取消的限制。這次是否會出現同樣的情況,還有待觀察。
中國政府還希望鼓勵「適當的出生率」,以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迫在眉睫的經濟阻力。並且,有人提議「分步驟」提高較低的法定退休年齡。這兩項改革早就應該進行了。但實施這些改革的計畫還缺乏具體細節。
最終,中國政府將優先考慮其價值1.4兆美元的科技戰略,該戰略旨在實現先進技術的自主。構成這類技術核心的半導體行業,對實現這一目標很重要。
在這方面,中國的起點並不高。目前,中國通過國內生產只能滿足自己16%的晶片需求(大部分是低端晶片),其半導體進口額超過了其原油進口額。隨著美國主導的一場針對中國的經濟施壓運動,包括制裁、出口管制和投資審查,這引起了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
中國的問題在於,儘管它是世界領先的製造商,但它在基礎性領域(如基礎零部件、材料和先進技術)存在固有的弱點。正如前工業和資訊化部部長苗圩本月早些時候所指出的那樣,這些弱點意味著中國距離成為製造業經濟的「大國」至少還需要30年的時間。
在半導體上實現自主的進展將是對中國實現其更廣泛目標能力的重要考驗。它的成功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領導人對專制主義、自上而下的指令和社會控制局限性的認知程度。這些舉措是習近平主席執政風格的核心,且對遏制新冠疫情危機有很好的作用。但是,在數位經濟和資訊經濟日益重要的今天,像中國這樣發展水準的國家只有一條路可走:透明、開放和靈活的制度。
(本篇翻譯由PS官方提供,責任編輯:張育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