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阿米
● 台拉維夫大學歷史學教授
● 曾任以色列外長(2000.11 – 2001.03)
● 著有《戰痕、傷口與和平》
美國總統拜登 (Joe Biden) 宣布他將會在9月11日前撤離駐紮在阿富汗的美軍,終於結束美國有史以來最長的戰爭。這項行動顯現出美國的注意力更廣泛地轉移出中東地區——而這轉變已經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了。有任何人會接管美國在這個地區的位置嗎?
中國似乎想要這麼做。在拜登發布聲明的幾週前,中國外交部長王毅 (Wang Yi) 在德黑蘭和伊朗簽署了一份25年的「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協議 (CSP),該協議包含了經濟、政治、以及安全合作。這項舉動讓美國十分擔憂——而且有充分的理由擔心。
是的,CSP是中國標準的外交政策工具,中國已經和該地區其他國家簽訂了這項協議,包括伊拉克和沙烏地阿拉伯。有些人可能誇大了和伊朗協議的規模,例如報導該協議包含了中國在伊朗投資了4000億,但雙方都還沒有證實任何確切消息。
但就算CSP沒有讓中國和伊朗的關係提升到新高,這也是中國第一次和美國長期的敵人建立起這樣的關係。同時,中國也正在加深和美國在中東最親密盟友的關係,包括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埃及、甚至以色列。
到目前為止,中國的動機似乎主要是經濟方面,除了取得該地區的能源資源之外,中國可以透過與以色列的高科技產業合作來提升其在尖端領域的形象。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在近年來增加了對以色列的投資——而美國對此感到十分惱火。
中國也希望以色列能助其「一帶一路」倡議所涵蓋的連通性野心一臂之力。正如中國已經控制了亞洲和歐洲其他地方的海港一樣,它也在以色列的海法港奠定了自己的地位。同樣的,中國預期將會依賴伊朗的石油,因此它也已經開發了一條航運路線,直達荷姆茲海峽的阿巴斯港。
但有件事是美國不需要擔心的——至少現在還不用,也就是中國在中東引起衝突。和伊朗簽訂的CSP的確提到了安全合作,但並不是軍事聯盟,中國也沒有在任何軍事衝突裡選邊站,畢竟中國也和伊朗的勁敵沙烏地阿拉伯進行了軍事演習。
中國最不希望的就是地區性的衝突擾亂石油出口或是破壞它在該地區的投資,這讓中國成為了區域和平中負責任的利益相關者。但這不表示中國願意替中東地區的安全做擔保。在與美國的全球競爭中,軍事同盟並非中國的首選工具。
中國也一直很小心地避免被牽扯進中東地區長久以來的衝突。雖然中國最近提議要主持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領導人的直接會談,但不用過於相信這個資訊。中國深知它之所以能在阿富汗及伊拉克擴大其影響力,只是因為美國付出了大量的鮮血和財富,而中國並不想進行這種投資。
終歸來說,讓中東地區以美國為首的既定安全體系不變,才最符合中國的經濟利益。這有一部份解釋了為何中國在中東的主要合作夥伴大多是美國的盟友,唯一的例外是和伊朗簽訂了CSP,但那同樣是基於經濟上的考量:中國希望能恢復雙邊貿易,自從2015年美國退出伊朗核協議,並在2018年重啟制裁後,雙邊貿易就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事實上,CSP是在美國重新開始制裁伊朗後才有的想法。簽訂的時機是中國精心計算過的決定,也就是正值拜登政府試圖談判並重新加入核協議時,中國的目的是加強伊朗的談判地位,並希望能夠從而盡快解除制裁。
但伊朗卻會為了和中國的合作關係付出極高的代價,中國利用伊朗的經濟困境,要求它供應大幅折扣的石油。在CSP的早期協議階段,有些伊朗國民便警告說中國正在尋求一筆剝削性的交易,就如同最後以奪取斯里蘭卡漢班托塔港作結的協議一樣。
伊朗強大的黎巴嫩代理人,也就是真主黨,也應該對中國保持警惕。尤其真主黨將會需要重新考慮其對以色列的海法港發動彈道導彈攻擊的威脅,因為中國現在幾乎掌有該港口。
至於美國,其在中東地區的軍事優勢應該還會有段時間不受打擾,但軍事力量並不足以阻止中國在該地區(以及其他地區)的戰略崛起。為此,美國還需要提高其政治影響力、經濟參與度、和文化影響力。否則,正如拜登在2月所說的,中國要「吃掉我們的午餐」了。
(翻譯:劉盈玓,責任編輯:張育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