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魯
●《新共和》責任編輯
● 著有《華盛頓日報:報導水門事件和尼克森下台》
最近出現了兩本書讓美國政治一些極度重要的面向變得更容易理解。這兩本書都對於共和黨從在雷根治下相對團結到變得衰弱這情形提供見解。首先杜穆蒂(Karen Tumulty)驚人的雷根夫人(Nancy Reagan)傳記對這情形進行了反思,再來剛卸下眾院議長一職不久的共和黨員貝納(John Boehner)也描繪了這情形。
貝納在 2015 年淡出政壇這件事可被看作一個預兆,預示共和黨接下來的情況。共和黨的眾議院領袖在傳統政治及激進主義的新浪潮間進退兩難,往往掌權不久。貝納的繼位者萊恩(Paul Ryan)當了兩任議長後就退出政壇。現在共和黨的眾院領袖麥卡錫(Kevin McCarthy)進退維谷,夾在對於川普持久影響力的恐懼以及沒那麼激進、一直想擺脫川普主義的黨員施加的壓力之間。
貝納在他的回憶錄裡生動地說故事,辛辣程度可不只是一點而已。事實上,他書裡講講停停的段落讀起來彷彿直接抄寫自他口述的內容。有時,他精準地改寫事件。例如,談到金瑞契(Newt Gingrich)在 1998 年期中選舉後必須卸下議長職時,他匆匆帶過共和黨在眾院失去席位一事,那時這被怪在金瑞契誇誇其談的風格上。
貝納也整個省略不寫金瑞契當時得辭去議長職(同時離開議會)的另一個理由:金瑞契在推柯林頓彈劾案(表面上的原因是柯林頓違反總統誓言,就跟白宮實習生有婚外性關係一事撒謊)的同時,自己也外遇。貝納說金瑞契反對柯林頓彈劾案,因為這整件事太政黨化、不嚴肅;但他最後還是支持彈劾案。
貝納對華府裡領導性人物的描寫很狠毒致命--而且很準確。對於共和黨參院領袖麥康諾(Mitch McConnell),他寫道:「他靠高深莫測謀生。」對於最不受兩黨參議員喜歡的議員之一的克魯茲(Ted Cruz),他寫道:「沒有什麼比一個以為自己比其他人都聰明的魯莽混蛋更危險。」
貝納運用他的選擇性記憶,一度批評當年將上任的民主黨總統歐巴馬不跟共和黨員合作推動一振興法案。但貝納沒寫到,歐巴馬在上任第一周內反常地說,他會到國會山莊跟共和黨員討論此事。當歐巴馬的轎車在開往國會山莊的路上,共和黨眾議員們宣布他們反對歐巴馬的提議。
共和黨作為責任政治的機器衰落在貝納當議長期間加速了。在 2010 的期中選舉,共和黨人攻擊他們譏為「歐巴馬健保」的政策(歐巴馬精明地接受了這名稱)。貝納寫道,歐巴馬健保不受歡迎到「就算你完全是個白痴,只要你名字旁邊有個代表共和黨的 R 你就可以當選。」
在 2010 選舉一躍成為議長的貝納說得很清楚,他覺得相當多的共和黨黨員符合這個描述。他暗示,這些黨員最後形成川普的支持者「瘋狂選區」。貝納覺得沒有政治經驗的人跑到國會裡、以為自己可以讓國會運作對事情沒有幫助--他講得有道理。
貝納不像大多共和黨官員,他斷然地把 1 月 6 日的暴亂怪在川普頭上。川普對共和黨持續的箝制可見於共和黨員試圖保護他不接受關於國會大廈暴亂之獨立質詢一事,也可見於大多數共和黨員仍否認拜登是合法當選的總統的情況。少數相對溫和、還在國會裡的共和黨人越來越多會選擇退休,而非在初選中被川普思想的追隨者打敗。
貝納的議長任期是一個分界線,在那之前共和黨在一種互相讓步的政治中,在那之後共和黨幾乎是不相信民主了。杜穆蒂的雷根夫人傳記描寫的是比較早期、比較平靜的時期。她筆下的雷根可能會覺得困惑,他在兩任雖有爭議但相對成功的總統任期所領導的共和黨竟成了現在的模樣。
杜穆蒂的書描繪了雷根總統夫人南西在雷根成功的總統任期中所扮演的角色,那是個令人驚訝而且可能舉世無雙的角色。我之前從沒想過我有天會把雷根夫人南西跟羅斯福夫人愛蓮娜(Eleanor Roosevelt)相比。但雖然她們之間有巨大的差異,這兩個女人的共同點比我想像的多,至少在影響她們嫁的男人的政策這方面是如此。
杜穆蒂小心的敘述中呈現了,南西比任何人都懂雷根這個以難懂出名的男人。她知道何時該指導他、何時又該讓他跟隨直覺,而這時常對他很有幫助。雷根的手下在對南西的恐懼中生活,很怕她的來電。那些跟她做對的人或讓她覺得對她丈夫利益照顧不夠周到的人都做不長久。
雖然愛蓮娜關心政策、對她丈夫的決定有影響力,她沒有企圖要在白宮跟他丈夫共同統治。她基本上把自己的活動限制在她自己有強烈興趣的領域--主要是勞動階級的困境。南西對於阻止人們使用危險藥物的興趣(「向毒品說不」)像一片布料被縫到她身上好帶給她比較嚴肅的儀表,以抵銷她輕浮趕時髦模特的形象。這本書寫得很清楚,南西為了和丈夫強烈的感情犧牲了跟她孩子的關係。這本書也暗示在雷根任期後造成他死亡的阿茲海默病情在總統任期間就已經存在。
但南西對她丈夫的影響力確實有帶來嚴肅成果。杜穆蒂在引人入勝的敘事中寫道,南西最大的成就是促使痛恨共產黨人的雷根做出一些與冷戰結束高度相關的決定。不過杜穆蒂也清楚地寫道,雷根本人作為一個「理想主義者」本就在尋找跟蘇聯打交道的機會。
這兩本書讓我們看見共和黨在巔峰時刻與最失意時刻的模樣。該問的是,貝納對共和黨當前狀態之苦澀、直接了當但並非不精確的評估,是否在未來也會繼續適用於共和黨。
(翻譯:歐陽如昕,責任編輯:張育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