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伊
• 哈佛大學教授
• 曾任哈佛甘迺迪政府學院院長、美國國防部助卿
• 提出軟實力(soft power)與巧實力(smart power)論述
一世紀以前,一場流感疫情造成的死亡人數超過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現在,新冠肺炎疫情使得美國死亡人數超過了美國自1945年以來所有戰爭整體的死亡人數。然而,這兩場疫情有一個很大的不同之處,那便是當時科學尚未研發出對抗流感的疫苗,而現在則有幾個公司和國家已經製造出新冠肺炎疫苗。
許多富裕的民主國家,包含美國和英國在內,現皆有一半以上的成年人口已接種疫苗,使得新確診案例及死亡人數已有大幅的減少。其他地區如印度、巴西、部分非洲國家等的疫苗接種率則依然很低,並維持大量的確診案例及死亡人數。《經濟學人》估計這場疫情在全球造成的真正死亡人數可能約為1000萬人,或者比各官方數字所報告的數字再高出三倍以上。
考量到這些數據確實令人擔憂,那些富裕國家的領導人是否應該在完成自家內的疫苗施打前就出口疫苗幫助外國?前總統川普宣布了他「美國優先」的主張,這與川普的民主理論保持一致:根據他的理論,領導人受到推舉他們的人民信任,所以理應捍衛和主張人民的利益。但就如同我在拙作《強權者的道德》(Do Morals Matter?) 中所主張的那樣,關鍵問題仍在於領導人如何定義何謂國家利益。像川普這樣短視近利的定義與更廣泛也更具遠見的定義之間,是有很大的道德差別的。
想想看杜魯門總統 (Henry Truman) 在二戰後是如何支持馬歇爾計劃 (Marshall Plan) 的。杜魯門並沒有像美國在一戰後那樣狹隘地堅持美國的歐洲盟國償還軍事公債,而是將美國國內生產毛額 (GDP) 2%以上都用於幫助歐洲經濟復甦。這個過程使得歐洲人能夠參與歐洲大陸的重建計畫並從中受益,但這同時也符合了美國欲阻止共產主義控制西歐的利益。
有四個原因能夠說明為什麼美國仿效馬歇爾計畫出力幫助貧窮國家接種疫苗可以符合美國國家利益。首先,這麼做符合美國的醫療利益。病毒並不會在乎死掉的人是哪個國籍。病毒只會尋找讓它們不斷繁衍的宿主,而大量未接種的人類就給了病毒機會變異進化出新的變種,不斷地在我們疫苗所產生的保護中鑽漏洞。由於當代的運輸發達,變種病毒跨越國境是遲早的事情。如果有能夠繞開我們最好的疫苗的新變種病毒出現,我們將必須開發針對新變種的追加劑量 (booster) 並再度接種,而這可能導致更多的死亡人數並造成美國醫療系統更大的壓力,同時必須承受再度封城以及經濟損失等後果。
第二個疫苗版本的馬歇爾計畫符合美國國家利益的原因,是我們的價值。一些外交政策專家將價值及利益進行對比,但其實這是錯誤的二分法。我們的價值應被置於我們所有最重要的利益的正中央,因為這些價值能夠讓我們知道我們是誰,身為一個什麼樣的民族。像大多數民族一樣,美國人比起外國人更
在乎自己的同胞,但這不表示他們對他人的痛苦漠不關心。很少人能夠只因對方是以不同的語言呼救便忽視溺水之人的求救。而雖然領導人在民主國家受到輿論的約束,但他們通常仍有很大的空間形塑政策,以及大量的資源去影響公眾情緒。
第三個國家利益與第二點相關,那就是軟實力:我們應具有透過吸引力而非脅迫或者金援的方式來影響其他國家。在其他國家認為我們的政策是良性且正當的時候,美國價值就可以成為支撐我國軟實力的能量。
多數的外交政策都結合了硬實力以及軟實力。例如,馬歇爾計畫仰賴的固然是硬體的經濟實力及金援,但該計畫同時也為美國創造出仁慈、具有遠見的聲望,吸引了歐洲人。正如挪威政治學家倫德斯塔 (Geir Lundestad) 所主張的,美國在戰後歐洲的角色可能趨近於一個帝國,但卻是一個「受到邀請的帝國」。一項提供疫苗幫助貧窮國家、同時還能幫助自己國內發展健保系統的能力的政策,確實可以提升美國的軟實力。
最後是地緣政治的競爭。中國很快就意識到了自己的軟實力已受到新冠肺炎起源於武漢的故事影響。儘管後來中國實施了權威式的封鎖也證明了這確實有用,中國不僅對病毒如何起源仍缺乏清楚的說明,而且在危機爆發的早期階段,中國審查制度和否認疫情還是使得情況變得不必要地更加惡劣。從此以後,中國便不遺餘力地在世界各地展開新冠肺炎外交。
中國不斷地努力藉由捐贈醫療設備及疫苗,欲將中國犯下錯誤的國際敘事改寫為自身的吸引力。拜登政府一直緊追在後,宣布將釋出6000萬劑AZ疫苗 (AstraZeneca),以及追加2000萬劑輝瑞 (Pfizer)、莫德納 (Moderna) 和嬌生 (Johnson & Johnson) 疫苗。此外,拜登政府已承諾為世界衛生組織的新冠疫苗全球取得機制 (COVAX) 計畫提供40億美元的資金,用來幫助貧窮國家購買疫苗,並支持暫時放棄智慧財產權以幫助貧窮國家發展對抗疫情的能力。
總而言之,出於符合美國歷史、價值及自身利益的四大理由,美國現在便應該領導一群富裕國家計劃為世界其他地區接種疫苗,而且還必須在國內完成施打工作以前就開始行動。
(翻譯:許文婕,責任編輯:張育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