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論壇》領袖視角:拜登不是英雄式人物 只是有技巧的政客(上)

馬毅仁(Ian Buruma) 2022年01月20日 07:00:00

 

馬毅仁

●《紐約書評》前編輯

● 著有《東京情史:回憶錄》

 

編按:此篇為《Project Syndicate》訪問美國作家馬毅仁上篇。

 

Project Syndicate(PS):2019年你寫說那些鼓動「部落仇恨」和「流氓精神」的政治家對自由民主造成巨大傷害,而川普鼓動的1月6日國會暴動案就是一個經典案例,顯示政治領導人如何讓人們「感到有權破壞所有文明行為的準則」。一年之後你覺得在解決根本問題上有任何進展嗎?或者關注點還是在川普利用(美國社會)問題而導致出少數人的[可悲行為」?

 

馬毅仁:我不覺得根本問題有被解決。川普說選舉結果被「偷走」的謊言依舊說服了60%的共和黨支持者。那些認為國家從他們手中被偷走,或者認為白人美國人正在被少數有色人種移民取代的群體,依舊認為暴力是合法反抗的手段。在我看來,川普的連任競選給他們認為可以使用暴力的認知。三名退休美軍將領已經警告2024年可能有另一場更嚴重的暴動:美軍內部的致命混亂。這就是為什麼所有的民主黨人,也不只是民主黨人,必須採取所有必要的立法步驟來減低這種形況的可能性。專注在流氓的可悲行為可能是轉移注意力,但有必要讓那些操縱和煽動的人負起責任。

 

PS:去年二月,你預測美國總統拜登「缺乏魅力可能是最大的優勢」,拜登不是一個「傑出或英雄式人物」,他反而更像是「有技巧的政治運作者」,來達成美國所需要的「新政」。而且,以立法來說,拜登肯定完成的比川普多,儘管在國會席次更少。但是拜登的支持率又在下降,美國人怎麼會認為他們需要一個張伯倫而不是邱吉爾來度過當前的危機?

 

馬毅仁:首先,美國現在最不需要的就是邱吉爾。邱吉爾在戰爭中很激勵人心,但他的領導風格不太適用於和平時期。儘管拜登支持率很低,但可能是因為新冠肺炎案例上升以及高漲的通膨。一旦疫情受到控制和通膨下降,他的支持率可能回升。不過期中選舉以前都不一定會發生。

 

無論如何,我不認為今年79歲的拜登再角逐2024連任是明智的選擇。把位子讓出來給年輕參選人,他可能對美國和整個世界更有貢獻。

 

PS:你在2021年9月寫說,英國首相強森特別迷戀把自己當成是現代邱吉爾,這種邱吉爾情節可能讓強森容易陷入「英美特殊關係的本能好感」中,讓英國落入美國領導的幾場愚蠢戰爭。在後英國脫歐時代,英國有什麼其他替代選項?

 

馬毅仁:在許多方面,英國脫歐的傷害已經造成了,儘管英國經濟持續受苦。自由移動對想去歐洲工作的英國人,和想去英國的歐洲人也不再適用,而且英國與歐洲鄰居的關係也正在變差。如同最近的民調顯示,這不是多數英國人所希望的。

 

我同意法國總統馬卡洪(Emmanuel Macro),歐洲應該在安全上減少對美國的依賴。畢竟,英國對美國的重要性沒有懷舊情緒所想像的那麼大。而英國是一個「印太強權」的想法根本就很好笑。

 

英國已經不是歐盟的成員國,但還是歐洲的一部分。因此英國應該多跟法國合作,法國是唯一有點軍事影響力的國家。英國與歐盟越早設計出友好合作的模式越好。

 

PS: 你經常善用歷史敘事,從中國的「百年屈辱」到張柏倫「懦夫般」對納粹的綏靖政策是如何推動今天的國際政治。這些論述的力量要如何克服或者引導到推動長期和平與穩定?例如在烏克蘭和台灣等熱點地區。

 

馬毅仁:只要政治領袖一直使用這些敘事來鼓吹民族主義情緒,這些神話的力量就不可能破除。但是,對於許多領導人來說這是唯一保持權力的方法。確實,要改變的話,像是俄羅斯和中國就必須變得不那麼威權主義,並對多元的公眾觀點又更多回應,而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應該樣修復他們的民主。

 

我相信張伯倫的幽魂會持續存在一段時間。美國人顯然沒心情打另外一場戰爭,但當然有許多因素會導致改變,不只是中國與俄羅斯的行為。我對於那些國家是否會放鬆威權主義不樂觀。

 

(責任編輯:張育軒)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Ian Buruma Says More: Memory, Myth, and Political Mayhem》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標籤: 美國 中國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