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利亞人最不缺的就是希望,與大多數商品不同,這種免費商品既不昂貴也不會受到國際制裁。
~華府智庫新美國前研究員 巴飛(Barak Barfi)
就如一個世紀前經歷威瑪共和國(Weimar Republic)惡性通貨膨脹的德國人,如今很少敘利亞人不帶厚厚一疊現金出門。教派緊張關係繼續助長動盪,這個國家直到近期才擺脫阿拉維派少數族群(Alawite)的長期壓迫統治。自動櫃員機的每周提款上限約為40美元,如果機器正常運作的話。
前總統阿塞德(Bashar al-Assad)的倒台,結束了敘利亞長達13年的殘酷內戰,但事過6個月,敘利亞人仍在艱難度日。儘管困難重重,許多人仍期盼很快就能恢復正常生活。然而,每周層出不窮的艱難狀況消磨了這種樂觀情緒。而最近以色列借敘利亞領空襲擊伊朗的行為,則使敘利亞人陷入了他們寧願避免的窘境。
在一個崇尚熱情好客的文化中,大多數敘利亞人再也無力為訪客提供超過一杯咖啡的款待。敘利亞正在努力應對一場重大旱災,比常與2011年革命連結在一起的那場旱災更為嚴峻。目前有75%的小麥作物受到威脅,影響了麵包供應,並加劇了糧食不安全狀況。
很少有敘利亞人渴望阿塞德能回國執政,但許多人對他的繼任者夏拉(Ahmed al-Sharaa)持懷疑態度。這位前基地組織指揮官曾統治鄉下的伊德利布省(Idlib)數年,並執行嚴格的遜尼派伊斯蘭教法。雖然,他後來的立場有所緩和,但仍然像那個說話溫和、受過西方教育的阿塞德一樣令人費解,後者曾承諾實施改革,最終卻成為二戰以來罪孽最深重的戰犯之一。
夏拉和他的前任一樣,也是透過法令施政,但執政極少甚至沒有透明度。這讓許多敘利亞人擔心自己只是用一個伊斯蘭獨裁者,取代了一個世俗獨裁者。此外,夏拉的意識形態傾向和經濟優先事項仍不明確。詆毀他的人嘲諷他的前基地組織成員經歷,而那些曾經與其在伊拉克並肩作戰的人則質疑他的聖戰熱情。
無論夏拉的議程如何,教派分歧仍然阻礙著政府採取有意義的行動,南部的德魯茲派(Druze)以及沿海地區的阿拉維派(也是阿塞德的長期大本營)拒絕接受新政府。 「他們都是偽君子,」德魯茲派精神領袖希傑里(Hikmat al-Hijri)對我說,並用一個充滿宗教色彩的詞來形容夏拉及其盟友,意指他們是抵制先知穆罕默德訊息的人。當被問及是否支持一個聯邦制國家時,希傑里回答反對中央集權制。實際上,他和同派教友們想要的是一個弱勢的中央政府,無力控制他們所在的偏遠省份。
阿拉維派面臨的則是另一個問題。作為曾經執掌敘利亞的少數群體,他們與隔壁被美國推翻的伊拉克遜尼派菁英幾乎沒有共同點。鑑於遜尼派是整個阿拉伯和伊斯蘭世界的主要教派,伊拉克的遜尼派少數群體認為自己有權統治該國的什葉派多數,並要求恢復其正當地位。
敘利亞阿拉維人不可能懷有類似的期望。但這並未阻止一些人試圖發動叛亂,正如伊拉克的遜尼派在2003年美國入侵後的作為。問題不僅在於阿拉維派少數群體的人數遠少於伊拉克的遜尼派少數,還在於他們歷來過於分散,無法結成統一戰線。
最近,政府與這些少數群體之間的衝突,令敘利亞動盪不安,削弱了民眾對新政權的信心。但儘管有教派衝突,夏拉仍得到了大多數阿拉伯遜尼派的支持。虔誠的穆斯林支持他,因為阿拉伯復興社會黨(Ba’ath Party)這個無神論政黨的垮台,讓宗教得以重新進入公共生活。還有人認為,他平抑了物價,儘管幾乎沒有證據顯示他能像美國總統川普一樣左右市場。
反美主義和惡毒的反以色列主義是阿塞德王朝阿拉伯復興社會黨信條的核心支柱。阿塞德和他的父親採用這種激進的教條,來轉移對國內執政失敗和少數派統治的注意力。在阿塞德家族統治時期,敘利亞會第一個站出來譴責以色列對伊朗的打擊,並為所有願意與以色列纏鬥的團體提供聲援和物質支持。如今敘利亞人已經變得孤僻狹隘,更關心的是國家的癒合,勝過於區域事件。儘管自阿塞德下台以來,以色列日益蠶食敘利亞領土,但許多敘利亞人仍滿足於維持正常的鄰國關係。
在一個物資匱乏的社會裡,敘利亞人最不缺的就是希望,與大多數商品不同,這種免費商品既不昂貴也不會受到國際制裁。 「沒有希望我們就活不下去,」一位中年男子對我說,他正在猶豫是用自己微薄的積蓄給孩子們買新運動鞋,還是修理家裡的故障電力線路。
敘利亞人生活中充滿了大量的取捨。他們缺少的是像川普意外決定放寬美國制裁這樣的突降好事,這讓許多敘利亞人期待有更多類似的幸運之事來臨。一位男子自信滿滿地告訴我:「是真主在川普的心中播下了敘利亞的種子」。與此同時,他滿是老繭的雙手卻提著一包打折的爛番茄。
根據美國敘利亞問題特使巴瑞克(Tom Barrack)的說法,美國政府決定取消某些制裁的目的是「讓該地區充滿希望」。但敘利亞人希望的是,美國人能為他們的國家注入資金和投資,讓他們不必在生存需求和基本舒適的生活之間做出選擇,同時至少買得起成熟而非腐爛的農產品。
巴飛(Barak Barfi),華府智庫「新美國」(New America)前研究員,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前訪問學者。
(本篇翻譯由PS官方提供,責任編輯:國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