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堅決重啟市場改革,顯示他認為中國的未來取決於全面融入全球經濟。
~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美亞關係講座教授 米德(Rana Mitter)
1989年4月胡耀邦逝世,引發學生與工人抗議,最後演變成中國人民解放軍武力清場天安門廣場(6月3日晚間至6月4日清晨),造成大量人員傷亡。然而,這場震驚世界的事件最終並未動搖中國共產黨的統治。接下來幾年,由於陳雲等人領導的派系認為經濟與政治自由化的結合已危及中國,因此經濟成長陷入停滯。
然而到了1990年代初,鄧小平意識到,市場改革之路停滯不前,可能變成永久性。查特文在引人入勝的新作《南巡之旅》中,記錄了鄧小平如何對抗黨內更正統的派系。雖然這本書的篇幅短於蘇葆立(Suettinger)的著作,但在研究上同樣嚴謹。
查特文聚焦於一段相對較少被研究的時期,也就是1989至1992年,顯示即便鄧小平擁有極高威權,仍必須努力重啟經濟改革。例如,他與支持者進行了一次高調的訪問,前往深圳等改革重鎮。深圳靠近香港,原本只是個漁村,在短時間內迅速發展為主要城市,並成為中國資本主義蓬勃發展的象徵。
幕後的政治角力十分耐人尋味。1992年1月,鄧小平在澳門附近珠海的一家旋轉餐廳,對中國軍方高層發表非公開談話,現代化十足的場景與當時會議性質格格不入。鄧小平明言:「誰反對改革,誰就會被趕下台。」這番話不僅表明軍方支持他的改革議程,也對一位缺席的重要人物發出了明確警告,也就是中共總書記江澤民。
雖然在名義上,江澤民是當時中國最有權力的人物,但鄧小平這番姿態,顯然是在向江澤民及其他高層發出信號:任何在改革路上的退縮舉動,都可能終結他們的政治前途。儘管我們今日對北京菁英政治權貴最隱密的細節所知甚少,但仍不禁要問:在當今幾乎不存在權力制衡的情況下,是否還能舉行這樣的會議?
蘇葆立和查特文傑出的新作捕捉到一個重要歷史時刻,這個時刻大致在2008年畫下句點,因為全球金融危機讓人對全球化的未來產生疑慮,但是定義全球化時代的一系列抉擇至今仍具重要意義,尤其對美中關係而言。
從今天許多美國決策者的觀點來看,美國支持中國重新融入全球經濟或許是一個戰略錯誤,特別是中國在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讓中國崛起成為平起平坐的競爭者。但還有其他因素不應被遺忘,尤其是美國支持中國經濟崛起,部分源自一個經常被忽略的地緣政治必要性:努力削弱蘇聯的影響力。
蘇葆立聚焦在胡耀邦的國內政策,並將他描繪為中共內部主張對西方更加開放的關鍵倡導者。如果當時是他這一個派系占了上風,中國可能會走上一條更西方導向的道路。
美國之所以支持鄧小平的「改革開放」路線,其實背後也有經濟動機。雷根總統時期,美國發行大量債務,刺激對中國商品的需求。1990年代與2000年代,中國因工業間諜活動而聲名狼藉,同時將一大部分經濟收益用於研發,促進國內創新。美國本可以在研發領域進行類似的投資,卻沒有這麼做。
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的主要參與者,似乎都在遠離1980和1990年代定義全球貿易體系的自由主義規範。2021年,中國採取了「雙循環」戰略(dual circulation),意在提振內需,盡可能讓經濟自給自足。
川普在第一任任期對中國進口商品實施一些限制措施,其中許多措施被繼任者拜登保留並進一步完善。川普的第二個任期採取更激進的政策,不僅是針對中國,也包括其他國家。當然,就像他的許多政策,川普對貿易的態度仍讓人難以預測,尤其是對中國。
這些發展會讓胡耀邦或鄧小平感到震驚嗎?誠如蘇葆立所言,胡耀邦清楚看到自由經濟改革與更自由社會之間的連結。在習近平領導下,政治自由逐步被侵蝕,無疑會令胡感到憂心。雖然今日中國不像文化大革命時期那麼高壓管控,沒有跡象顯示中共領導人想從下層挑起革命或顛覆黨的結構——但胡耀邦若在世,他會意識到禁止大家討論重要的經濟與社會議題,會導致風險與危害。
評估鄧小平如何回應今日的情況則較為複雜。他在1989年對學生抗議採取嚴厲鎮壓,此舉顯示,他不願讓經濟自由化導致政治多元化。但他堅決重啟市場改革,顯示他認為中國的未來取決於全面融入全球經濟。
然而,過去那個全球化經濟已不復存在。由於美國不再是二戰後那個長期主導全球秩序的自由霸權,世界正逐步走向民族主義、保護主義和戰略競爭的新時代。儘管美國比中國更公開地承認這個轉變,但兩國的政策都反映了穩定全球秩序的全球規範正在瓦解,不僅範圍廣泛、時間也會更久。
相比之下,胡耀邦與鄧小平所倡導的自由化改革,是在「世界必將走向開放」的時代氛圍下形成的。雖然現在宣稱新的國際秩序是封閉的體系,可能為時過早,但川普的全球貿易戰引發的一系列事件與緊張局勢,顯示世界正在朝這方向發展。從這個角度看,蘇葆立和查特文所記錄的那段時期,彷彿離我們非常遙遠,像是另一個時代的事。(系列二之二)
挪威歷史學家文安立(Odd Arne Westad)與陳兼2024年合著的重要新書《大轉型》(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Odd Arne Westad and Chen Jian,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China’s Road from Revolution to Reform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24).
蘇葆立(Robert Suettinger)的《胡耀邦:從國共內戰到天安門事件》(The Conscience of the Party)
Robert Suettinger, The Conscience of the Party: Hu Yaobang, China’s Communist Reformer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25).
查特文(Jonathan Chatwin)的《南巡之旅》(The Southern Tour,暫譯)
Jonathan Chatwin, The Southern Tour: Deng Xiaoping and the Fight for China’s Future (Bloomsbury, 2024).
米德(Rana Mitter),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美亞關係講座教授,著有《正義之戰:中日戰爭激發中國新民族主義 》(China’s Good War: How World War II is Shaping a New Nationalism ,暫譯)。
(譯者:張瑩 責任編輯:國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