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戰爭視角:中美兩大國恐陷入「修昔底德陷阱」

豪威爾(Lee Howell) 2017年10月21日 15:00:00

 

豪威爾 

●世界經濟論壇全球計畫部主管

 

在這個充斥著分裂性社交媒體、偏激「假新聞」的年代,「行動勝於雄辯」的觀念已經有點過時了。正如我們重新意識到的那樣,言論同時強大、又有多重問題,尤其涉及地緣政治議題背景。最近在紐約舉行的聯合國(United Nation,UN)大會會議也再度提醒我們:在外交上,用字遣詞依然相當重要。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在該場會議的發言被高度關注,「如果北韓威脅到美國或其盟國,美國別無選擇,只能將之完全摧毀。」事實上,多數軍事專家都認為,一旦在朝鮮半島爆發戰爭,北韓必將泯滅,但很可能連帶著南韓一起被摧毀。

 

川普推崇的世界觀算不上「現實政治」

 

但川普在聯合國演講的其他部分,特別是關於國家利益和主權的段落,則需要人們去進一步思考。川普的「美國第一」的意願眾人皆知,他在聯合國演說中再度重申此論點。他也呼籲各國領導人把自身的國家放在第一位;他說:「要想克服當代的恐懼,實現未來的願景,我們首先必須師法過去的成功經驗。」川普另指出,「我們的成功以強大、獨立國家組成聯盟為基礎,這些國家擁護自己主權,並提升自我與全球安全、繁榮與和平。」

 

人們可以推測(而許多人也已經這樣推斷)這樣的聲明,表明美國在世界事務中重新回歸現實政治理念a revival of US devotion to Realpolitik)。正如歷史學家約翰·貝爾(William Bew)在他2016年出版的著作《現實政治的歷史》history of the term)中所觀察到的那樣,這一鐘擺式的回歸在意料之中:「我們的外交政策辯論有周期性,有時政策制定者們宣稱自己更加理想主義,抑或更為現實。」

 

但是,貝爾的調查還提醒我們,對於國家利益的單一追求──即川普所推崇的那種世界觀,如果不與轉型性的理念或者規範性的目的連結,那就根本算不上現實政治。將全球事務中的道德關注剝離出來,只會削弱美國和所有效仿者。

 

習近平在WEF捍衛全球化

 

現實政治的概念是1848年歐洲各國革命成果混合之下的產物,雖然德國未來的統一可以產生多種的政治目標排列組合,但更宏大的政治目標——由強大民族國家構築的國際秩序——仍然是極為清晰的。但在川普的「美國第一」原則之下,當今世界面臨的挑戰,就是要弄清政治現實主義的目的究竟為何。

 

今年早些時候在達沃斯(Davos)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WEF)年會上出現了一個答案。在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強勢捍衛了全球化,並強調在追求本國議程的過程中,各國應該把目標放在更宏大的背景下,並避免犧牲別人來追求本國利益。

 

如果全球最強大的兩個國家領導人在處理國際關係的手段有著本質上的差異,那麼加強全球合作前景又將如何進展?

 

歷史充滿了一個新崛起勢力挑戰現有勢力影響力、利益進而爆發衝突的例子。根據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Thucydides)的說法,伯羅奔尼薩斯戰爭期間,「雅典的崛起導致斯巴達產生恐懼,也催生了無可避免的戰爭。」

 

「接觸理論」促進對手和解、幫助消除對立

 

中國、美國該如何避免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里遜(Graham Allison)所提出的「修昔底德陷阱」是全球非常關心的問題,同時有助於確保其他區域的地緣性衝突,不會升級為擴大戰事。

 

正如史丹福大學生物學家羅伯特·薩波洛斯基(Robert Sapolsky)的辯說,在正確的情況下,在某個時間似乎不可避免和危急的行為性對立可以「瞬間蒸發」。薩波洛斯基指出,由心理學家戈登·阿爾波特(Gordon Allport)發展出來的「接觸理論」可以促進對手之間的和解,並幫助消除敵我間對立關係。

 

無論是在夏令營的孩子們、談判桌邊的主事者,如果聯繫時間夠長且位於中立區域,注重結果、非正式、個人化並避免焦慮或競爭,的確能夠使彼此有更好的理解。

 

在雙方聯繫過程中所表達的言論極為重要。正如諾貝爾獎獲得者經濟學家羅伯特·席勒(Robert J. Shiller)所指出的那樣,故事(無論真實是否)都是重大決定的驅動因素,特別是經濟決策中。在「敘事經濟學」研究中,席勒強調「病毒式傳播」對全球經濟的影響。

 

他指出,人們對當前事件的抉擇、評估有部分是基於他們曾經聽過的關於過去事件的故事。如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之所以被稱為「大衰退」(Great Recession),就是因為以往「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的創傷故事仍然存在於我們的集體記憶中。

 

各國政府無法免除區域與全球責任

 

文字和敘事也在以類似的方式影響著國際事務。因應──或者作為其結果,國家、區域、全球性分裂而產生的敘述通常由「我們-他們」的二分法構成。但這些國家性敘述雖然很能吸引一些人,卻不能與現實政治混淆,因為它們仍然缺乏變革所需的創新,靈感和理想主義。

 

那些試圖保護全球一體化下的單一利益,卻同時逃避共同義務的故事可能會在國內變得「病毒化」,因為公民總是希望負責任的領導階層能解決當地、國家問題。儘管我們生活在一個社交網路發達的時代,卻依然難以找到一個共同的身份和目標。

 

這個事實本身就表明各國政府無法免除自身的區域和全球責任。眼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壓力不應導致不寬容、猶豫不決、不作為。這也是為何明年的世界經濟論壇年會,將力求讓各國領導人一起重新發展共同的敘事,以加強這一代、往後的每個世代的合作。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The False Narrative of Realpolitik​》,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延伸閱讀】

● 出席WEF鋒頭健 習近平:北京5月辦「一帶一路」國際論壇​

●【川普新政:經濟篇】保護主義 + 英國脫歐 全球化瀕臨崩潰?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