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波索德(Raj Persaud)
英國心理醫生
• 布拉根(Peter Bruggen)
英國心理醫生
好萊塢製片韋斯坦(Harvey Weinstein)性侵醜聞似乎沒有暫告段落的跡象。而且剛好相反,英國警方已針對數起對這位金獎製片的指控進行調查,儘管韋斯坦「明確否認(unequivocally denied)」這些非自願的性行為指控,警方也未進行逮捕,但包括安潔麗娜裘莉(Angelina Jolie)、葛妮絲派特洛(Gwyneth Paltrow)以及蘿絲麥高文(Rose McGowan)等人都已站出來公開指控,部分指控涉案的時間甚至可追溯至近30年前。
整個好萊塢拼命地試著解釋為何知名人士能在這麼長的時間裡進行這種行為後,仍可置身事外(gotten away)。伍迪·艾倫(Woody Allen)提供了重要的線索。雖然曾與韋斯坦合作過幾部片,艾倫卻聲稱他從未注意到這些性騷擾指控。「因為你不感興趣,」艾倫告訴英國廣播公司記者。「你只對拍電影感興趣」,其他曾與韋斯坦合作過的人也發表了類似言論。
這是否屬於好萊塢的「集體包庇(blue wall of silence)」?還是涉及其他的臨床因素?
近期的心理研究成果或許可以提供答案。
美國和以色列的科學家認為,據有某些人格特質例如:自戀(narcissism)、精神變態(psychopathy)和馬基維里主義(Machiavellianism,不擇手段的追求)的「暗黑三要素(dark triad)」時,這些人就會出現性虐待行為。
這項有趣的研究成果發表在2016年的《人格與個體差異》(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期刊上,闡明了與騷擾傾向相關的人格特質可能是「專業心理適應(specialized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s)」,利用社會「利基(niches)」遂行其慾。易言之,部分性捕獵者可能尋求從事特定行業,進行掩護。
研究人員還發現,使某些人成功的特質可能恰巧就是構成剝削傾向的個性。例如,奪得奧斯卡獎座所需的特質可能與追求大量性伴侶、擁有無需負太多責任性關係的特質是相似的。
深究其因,如果在社會其他角落發現類似情況,吾人也不必感到訝異。使某些人成為明星的特質讓他同時淪為性虐待者的情況,並非僅限於好萊塢。
早在韋斯坦性侵指控曝光前很久,「暗黑三要素」的研究成果就已發佈,但迄今,這項成果依是對性騷擾者個性特質的最全面的調查。這項成果由美國奧克蘭大學(Oakland University)、喬治亞大學(University of Georgia)和以色列薩比爾學院(Sapir Academic College)的研究者,對超過2500名以色列男女進行調查所得。
容易利用他人的人具有冷酷(callousness)、難以相處(disagreeableness)、善於欺騙(deceitfulness)、自我中心(egocentrism)、缺乏誠實和謙卑(lack of honesty or humility)、以及過度關注個人才能和目標(an excessive interest in one’s personal talents and goals)等若干特質。
上述的最後一項特質(或稱自戀)是「暗黑三要素」的關鍵組成。自戀者往往自相自己的偉大,並認為旁人應該在他們的陪伴下受寵若驚,就算這其中涉及了非自願性(unwanted)的性企圖。
同時,馬基維里主義者認為,與他人相處的最佳之道就是說他人想聽的話。他們不自覺的操縱行為恐將導致不斷欺騙朋友、同事,這一點或可解釋為何這種人格的人們在進行性騷擾或追求短期性關係時,自認聰明到不會被抓住。
當虐待行為曝光時,他們往往又試圖「轉移焦點(to deflect blame)」,聲稱自己患有「性成癮(sexual addiction)」之類的疾病,或者像媒體報導韋斯坦所做的那樣進入某家復健診所「接受治療(for treatment)」,我認為這些人的所作所為與馬基雅里的經典反應完全相符。
如果最後證明指控成立,韋斯坦將成為「暗黑三要素」虐待者的極端例證,但這種人格特質組合並非如此罕見,事實上,強大的(性)捕食者現在可能就在辦公室某處(around the nearest water cooler)。
根據「暗黑三要素」研究中所引用的一份1994年美國聯邦員工的調查結果顯示,44%的女性員工和19%的男性員工報告曾在過去2年的工作期間遭受性騷擾。
同時,2016年「暗黑三要素」研究的作者提醒大家,性騷擾的目的有時並非為了性行為。相反的,包括提升自尊感、吸引力或男性氣概(to boost one’s sense of self-esteem, attractiveness, or masculinity)的需求等心理驅動力,可能才是(性)捕食者濫用權力以主宰或侮辱他人的主要因素。
無論韋斯特案建的最終結果如何,與這起案件相關的就是:好萊塢本身亦即一種自戀的泡沫現象。心理學家可以指稱,這個特點合理化了部份人面對同事進行「墮落行為(depraved behavior)」時所表現出來的鴕鳥心態(blindness)。
在韋斯特的指控案中,性侵容易成為焦點,就如同嚴重罪行帶給受害者的痛苦一般,但對於想要理解「成功(success)」和「虐待行為(abuse)」兩者關係的心理學家來說,韋斯坦的失勢(downfall)僅是分析案例冰山的一角而已。
(原標題為《The Psychology of Superstar Sex Predators》,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延伸閱讀】
●《大家論壇》女權視角:逾1.7億名女孩遭受童婚與割禮極端壓迫
●《大家論壇》性別議題:連Apple都忽視的女性職場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