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中國視角: 高科技產業快速成長 深圳成最創新的城市

張軍 2018年01月29日 07:00:00

 

 

張軍

復旦大學經濟學教授

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傳統產業正處於困境。東北是石油與鋼鐵業發展重點區域,在過去5年面臨嚴重的經濟快速衰退,就算是礦產充沛的河北省與內蒙古也一樣。中國有600個城市,過去10年有三分之一都面臨經濟緊縮窘境。在超級大都市競逐下,鄉下人口不斷衰退。不過,這些壞消息基本上是因為一個好消息才發生,那就是中國經濟正積極轉型中。

 

近年,中國經濟逐漸依賴高科技、現代化產業,包括行動網路、人工智慧、智慧車、無人機、機器人、虛擬實境、穿戴式裝置製造、綠能等。同時間,就業機會與經濟成長更集中在超級大都市,因為這些城市就如同磁鐵吸走有技術的勞工與資金,讓發展傳統產業的其他城市獨留在漫天飛沙中。

 

CES參展企業40%來自中國

 

1月初美國內華達州拉斯維加斯舉辦的消費性電子展(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CES),已經驗證中國高科技產業快速成長實力。中國參展企業比重高達40%,這在5年前簡直無法想像。這些公司多數都來自深圳,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現在也是中國最創新的城市。

 

不過,深圳不是唯一。其他中國都市,舉例來說,北京、上海、廣州、成都、西安也正在發展創新科技產業。事實上,這些都市正彼此比拼經濟成長力,中央政府提供給地方政府的政策優惠是支撐了這場競賽,而這也是推動中國整體快速工業化、結構性改革的主要關鍵因素。

 

短期間,很難清楚界定都市競爭推動中國高科技業發展程度,負面結果是絕對存在的。不過,長期來說,中央政府提供給地方政府推動創新、高效率實驗、制訂具遠景的政策,而引發的齊頭式競爭總體而言是正面的。

 

2017深圳經濟僅次於上海、北京

 

確實,根據包括我在內的經濟學家研究報告,地方政府競逐是推動中國在1990年代快速工業化的最大動力。土地是一個重要的關鍵因素,中國地方政府是主要管理土地的單位。所以,中國政府使用土地作為吸引外資投資的誘因,尤其在1980、1990年代的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地區發展時期。

 

過去10年,區域競爭持續著,不過主角則換成大都市。在中央政府改革策略實施下,勞工薪資上升,而傳統產業快速流失吸金力。中國最具代表性的超大型城市非上海莫屬。近幾年,深圳已經發展成科技重鎮,杭州是中國最大電子商務業者阿里巴巴根據地,是數位經濟的明日之星。


2017年深圳經濟規模達到2.2兆人民幣,比香港、廣州還高,僅次於上海與北京。現在,上海與廣州(廣東省首府,深圳所在的省分)已經增加追求成長動力、產能改善的政策,包括提升優惠策略吸引企業與人才。

 

短視近利政策衍生可觀風險

 

中國主要都市已經針對新創企業制訂相關政策,並提供個人稅務優惠、購屋補貼、醫療與教育福利的措施以及吸引人才。包含上海在內的幾個大都市的領導人近期被要求,保障這些政策範圍可以更廣以改善經商環境。這些政策將強化中國大都市在結構改善,並在國家經濟大規模轉型之際有所助益。

 

當然了,上述的競爭也伴隨風險,尤其是為追求成長的短視近利政策,可能會導致資源被錯置、產能過剩,以及高金融風險槓桿。不過,北京政府正透過轉換政策方向從確保最高可能成長率至追求高品質成長率,以縮減相關風險。

 

中國都市依舊是推動國家經濟成長重要因素。儘管部分都市仍持續掙扎,其他都市將是中國經濟轉型最重要推手,也將引爆全球經濟多元發展的動力。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China’s Great City Rivalries ,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