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北京視角:中國握主導權 美國將因貿易戰受創

林毅夫(Justin Yifu Lin) 2018年03月30日 07:00:00

 

林毅夫

●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

 

到1970年代前,美國對外貿易維持得非常均衡,然而從1970年代中期,服務方面的貿易餘額大幅增加,商品層面的赤字則越來越大。這樣的失衡成為美國政治和貿易圈的一大隱憂,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堅稱美國貿易逆差反映出國際規定的不公,讓美國的貿易夥伴得以圖利,其中以中國最受美國注意。

 

美國貿易逆差「自找的」

 

要了解中美貿易關係,有兩點需要考量。首先,中國一直到1985年對美國都是貿易逆差,之後雙方關係對調,中國對美國的貿易盈餘達到6000萬美元,占美國對外貿易總赤字的0.3%。不過到了2016年,美國對中國的逆差來到3470億美金,占了美國外貿總赤字44%。再來,其他國家對美國的貿易盈餘並未有太大的成長。日本1985年對美貿易順差為1030億美金,2007年也只提高到1300億美金。

 

美國貿易赤字持續增加,特別是從1980年代中期開始,反映出聯準會(Federal Reserve)貨幣擴張政策的影響,讓房地產和股市價格飛漲。多虧了這政策後續帶來的財富效應(Wealth effect),美國消費力提高,儲蓄則開始下降。同一時間,美國因為舉債參與中東等地的軍事戰爭,財政赤字急遽增加。由於美元跟黃金脫鉤,另一方面又是國際儲備貨幣,美國透過大量印鈔以協助進口,並維持了貿易赤字。

 

東亞經濟體運用了「低薪」此相對優勢的地方,生產勞力密集型的商品。從1950年代到1960年代,美國開始從東亞進口這些產品,在該區域成為貿易逆差國家。

 

東亞非美國貿易赤字主因

 

中國從1985年後對美保持貿易盈餘,主要受到東亞經濟變革所影響。隨著國內薪資調高,美國開始從日本進口消費性商品,再來轉移到亞洲四小虎:香港、新加坡、南韓和台灣,最後美國大部分的進口產品都來自中國。

 

雖然中國對美貿易順差迅速增長,東亞區域對美國的貿易赤字影響力反而下滑。儘管中國占美國外貿赤字從0.3%暴漲到逾40%,東亞對美國整體赤字的占比,從1990年代的逾100%反而下滑到僅剩約50%。換句話說,包含中國在內,東亞並不是美國貿易赤字急速擴張的主因。

 

不僅如此,中國對美國貿易盈餘的比例在體系層面上來說被誇大了,因為勞動密集型產品中,具有資本密集性質的零件主要來自南韓與台灣。這是國際生產分工裡,各經濟體根據相對優勢所產生的直接結果。一旦中國勞工成本上揚,中國在這部分的對美貿易盈餘,就會被轉移到其他擁有相對低廉工資,並且願意接受勞力密集型生產的國家和區域。

 

有個國家無法從上述勞力密集生產的轉變獲利,那就是美國,他們早在半個世紀前就喪失了這類產品的相對優勢,至少他們再次生產這類產品的可能性可以說是微乎其微。

 

美國將因貿易戰受創

 

這也就代表美國消費者必須因為美國對中國的關稅壁壘付出代價。消費者對日常所需用品的需求,不會單純因為進口產品成本提升而有改變,美國不是繼續從中國進口商品,然後消費者得付出錢購買,要不就是從越南、印度和非洲進口。然而這些國家的商品價格相對更高,因此美國改變了進口貨物的國家,確實減少對中國的貿易赤字,但也拉高了自身對其他國家的貿易逆差。因此結果是一樣的:美國消費者將需要花更多錢買相同產品。

 

美國對中國產品提高關稅,這項受到政治操弄的行為違反互惠原則、違背貿易的雙贏法則,更危害了美國選民的利益。中國也可以採取措施反擊,同樣提高部分美國產品的關稅,但中國應該避免把情勢拉升至貿易戰爭。美國從中國進口數萬樣產品,中國卻只從美國進口極少部分的貨物,像是黃豆、玉米、電腦零件和飛機,因此中國對美國產品實施高關稅的話,將反而對美國製造商帶來更大的打擊。

 

過去,美國利用自己是全球最大經濟強權和貿易國家的身分,排除各種不符合自身利益的多邊貿易條款,否則美國也就不會支持自由貿易了。現在,美國放棄自由貿易,中國可以把握主導權,改善自己身為強權的形象,展示對全球治理和發展的重大承諾。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High Tariffs on Chinese Imports Would Weaken America,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標籤: 貿易 中國 美國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