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鐘和
●高麗大學經濟學教授、亞洲研究所主任
●著有《教育的重要性》
亞洲經濟在過去50多年相當倚重出口導向的發展模型,以此支撐快速的經濟轉型與成長。但眼看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一步步兌現他實施貿易保護主義的政見,既有的發展模式備受考驗,而川普的做法也恐激起他國的反制措施。
去年川普宣布退出《泛太平洋合作協議》(TPP),與南韓就自由貿易協定重啟談判,並提高中國、南韓進口洗衣機和太陽能版的防衛性關稅(safeguard tariffs)。現在,白宮宣布對進口鋼鋁課徵重稅,理由據悉與國家安全有關,也準備對一系列疑似違反智慧財產權的中國製商品課徵懲罰性關稅。
這對從1930年代起便大力擁護自由貿易的美國,是個吃驚的逆轉。的確,在川普之前也有幾任美國總統採取保護主義的政策,但那些多半是實際與貿易夥伴進行談判後的產物。正如哈佛大學的羅德里克(Dani Rodrik)教授所言,「川普加諸的貿易管制比較是單方面、故意做給你看的性質。」
川普的行動不太可能會幫到鋼鋁業,更別提美國整體經濟。以鋼鐵稅為例,其雖有助於少部分的鋼鐵業工人,卻是以傷及人數更眾多的下游產業為代價,像是建造業、石油、天然氣產業及汽車製造業。這些措施是沒辦法逆轉美國傳統製造業正在走下坡的命運。
說實在關稅也無法替美國解決貿易失衡的問題。川普與其顧問團隊皆把國際貿易看做是勝者全拿、輸者全失的「零和賽局」(zero-sum game),關稅自然成了縮小貿易赤字的直接選項。不過真正造成美國出現貿易赤字的,是家計部門的過度消費及財政赤字等總體經濟的不平衡現象,想用關稅來解決它並不是對症下藥。
川普關稅政策所帶來的不過是提高全球爆發貿易戰的風險。根據北京當局傳聲筒《環球時報》(Global Times)的說法,中國已開始朝此前景做準備。面對不斷提升的貿易管制,中國可能會減少對美國農產品如大豆或飛機的進口,予以反擊。
連美國的盟友也開始為近在眼前的貿易戰備戰。直到最後一刻才獲白宮赦免鋼鋁稅的歐盟,此前已宣布將考慮對美國進口品課徵報復性關稅,包括威士忌和摩托車,美國則揚言進一步對歐洲產汽車課稅。同時間,歐盟和亞洲的鋼鐵進口國印度及印尼也準備採取保護措施,以應付日後進口鋼鐵數量激升的可能,主要來自迴避美國市場的鋼鐵。
聲稱「貿易戰很棒且能輕鬆拿下」的川普真的是錯得離譜。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於2017年1月的那番話所言甚是:「在貿易戰中沒有所謂的贏家。」
貿易戰將破壞全球經濟復甦,拖累全球供應鏈並拉高進口品售價,進而傷害到企業和消費者。尤其是倚賴出口成長模式的亞洲經濟體,所受衝擊最大,包括9成GDP靠出口支撐的越南、7成1的馬來西亞和4成5的南韓。
為降低此一風險,亞洲的經濟體必須更積極出手捍衛自由貿易。這些國家可以利用20國集團(G20)和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的論壇場合,合力改善全球貿易的監督機制,緩和貿易緊張,避免走上以鄰為壑政策(beggar-thy-neighbor)代表的自取滅亡路線。
亞洲經濟體應廢除自家市場內的保護主義措施,以此提升成功機會,並避免因生產過量改用補助後的低價將產品傾銷至他國。在這點上,屢遭英、美、日重批採取出口補貼、匯率操縱、智慧財產竊盜和強制技術轉讓等不公平手段的中國,更應負起責任。
亞洲國家同時必須在地區推動貿易自由化的工作,東協(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10國,外加中國、印度、日本、南韓、紐西蘭及澳洲6國,已同意推出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這或能提振在擴大並深化區域貿易上的士氣。
另一個極具潛力的協議則是在美國退出後出現的TPP改良版本「跨太平洋夥伴包容與全面進展協定」( 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PP),目前已有7個亞太經濟體簽署加入,包括日本、澳洲、紐西蘭、汶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和越南,7國合計占全球GDP的13.5%,他們正在尋找更多夥伴加入。南韓、台灣、泰國、菲律賓、斯里蘭卡皆是潛力名單。而中國若同意加入或美國選擇回鍋,也將大幅提升該協議的影響力。
最後,亞洲經濟體應加強其國內成長引擎,包括投資和消費兩個面向,以此降低對外部市場的依賴。他們尤其該採取能加速創造高質量工作的政策,並把更多的企業儲蓄導向家戶。
與此同時,這些國家也應為國內外的企業改善投資氛圍,包括移除加諸在產品、勞動、金融市場的過度規範。提高對高生產率產業的投資,如醫療保健、教育、電信和金融服務等,也會有所幫助。
川普政府似乎鐵了心要走這條貿易保護主義的道路,儘管其恐帶來毀滅性後果。但對亞洲國家而言,比起報復,他們更該把川普威脅擴大實施關稅一事視作改變的契機,翻新國內的發展模型,從而刺激景氣的繁榮與恢復力,更能因此能提升它們作為全球建設性參與者的地位。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How Asia Should Respond to US Protectionism 》,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