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數位視角:臉書這類資訊壟斷者 已成監視用戶的巨獸

比蒂(Amar Bhidé) 2018年05月20日 15:00:00

比蒂

●塔夫斯大學弗萊徹法律外交學院教授

●著有《呼喚判斷力》一書

 

 

在現代資本主義經濟中,我們讚賞那些因應市場支配力的創新,卻也擔心不受控制的高支配地位所帶來的風險。沒有什麼風險能比當前資訊技術壟斷更巨大。

 

如何能既鼓勵革命性的主宰市場創新,又能限制市場支配力濫用,這個問題在數位時代前早就存在了。美國超市龍頭業者沃爾瑪(Wal-Mart)創始人沃爾頓(Sam Walton)故事就是範例。這位二戰老兵從小鎮連鎖百貨老闆壯大成為百億身家的大亨,執掌著成為世界上員工數最為龐大的私人企業。

 

沃爾瑪是典型市場壟斷範例

 

這是一個關於大膽、果斷企業的動人故事,其中包括諸多全球商學院學生都以為學習研究範例,如在人口稀少地區建立分銷中心、建立全球供應鏈。

 

與沃爾瑪為消費者提供的價值相比較,該公司為股東帶來的利潤簡直微不足道。沃爾瑪借助企業大量採購、銷售能力,消費者才得以享受低廉的價格。

 

然而,沃爾瑪也被指控掏空城市購物區,撕裂顧客、商家間原本的情感連結,以及剝奪大批小型零售商的生計。未來,沃爾瑪還可以利用其市場支配力去壓榨顧客(儘管另一個更為雄心勃勃的巨頭亞馬遜很可能會壞了它的好事)。

 

迄今為止,美國人都能在很大程度上容忍——甚至稱讚——與商業創新相關的創造性破壞,並在限制潛在的濫用行為時保持謹慎。

 

資訊壟斷者的監管障礙很少

 

儘管已經有禁止「掠奪性」定價、「反競爭」併購的相關法規,但價格戰和增加市場領導者支配力的收購行為在實際操作上是被允許的。法律強制的企業分割——例如1911年的標準石油(Standard Oil)、1982年的AT&T——其實不多,而針對那些「自然壟斷者」(如電力公司)價格政策規範也不常見。

 

這種有利於創新方法助美國成為世界領導企業的孵育地,這種狀況在數位革命時代開始後也未改變。谷歌(Google)和臉書(Facebook)這類「資訊壟斷者」面臨的監管障礙很少,也因此為消費者創造前所未有的價值,同時讓企業自身獲取巨大的市場支配力。

 

這些企業打垮了傳統媒體——其中許多本身曾經就是寡頭或壟斷者。當年它們主宰著電視頻道時,ABC、CBS、NBC等美國電視台都沒少向廣告商收錢。

 

在每個城市或城鎮占主導地位的往往就那麼一兩家報紙,自然避免殺的你死我活價格競爭戰。這有助於解釋為什麼由傳統媒體(許多都是富豪家族或企業集團旗下產業)的困境所激發的民眾反彈,要比沃爾瑪對獨立零售商的壓制行為更少。

 

毫無阻力的增長無疑有助於提高Google、臉書所能提供價值。 在Google上進行的搜索越多,其搜索結果就越精確。臉書的用戶越多,人們使用臉書理由就更多。這對廣告商產生了極大吸引力,而其支付的費用反過來又增加了改進技術、增加功能投資。

 

但是,監管市場支配力不足,會讓濫用行為有機可乘,特別是在用戶隱私方面。與電視網路、報紙不同,這些數位龍頭業者不僅是為廣告商提供一個觀眾;它們還為個人消費者客製化廣告。

 

這不是一個良性的區別,因為有效地制訂廣告——最大化自己對廣告客戶價值(為平台帶來利潤)——這些企業會從使用者收集大量個人資料。

 

多數用戶點「同意」前根本不看條款

 

也許是因為大多數使用者其實都不知道具體哪些資料被收集,所以他們都對線上監視表現出很高的容忍度。

 

大多數人感到憤怒,如果一個大型折扣商店在購物車上裝記錄程式以找出應該在收銀台推薦哪些商品給指定消費者,即使此舉有助於保持低價格,同時負責竊聽的是機器而不是人,大部分顧客依然會感到憤怒。

 

多數用戶在點擊「同意」前根本懶得閱讀臉書服務條款,並對被監視狀況漠不關心。

 

事實上,廣泛跟蹤早是新常態。現在的問題已經不是臉書是否該通過使用者的個人資料獲利,而是應該向使用者支付資料使用費,甚至是客戶必須支付一筆費用才能選擇不被收集資料。

 

但是能否放心地把資料交給企業保管則完全是個未知之數。臉書一直認定,不會向廣告商從自己網站收集資料並販售。

 

不過,最近爆發政治諮詢企業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自臉書收集將近9000萬筆用者的資料。但是,臉書創辦人、執行長祖克伯(Mark Zuckerberg)未能提供任何真實資訊,他出席美國國會所說的證詞無法令人完全放心。

 

臉書、Google的資安是真的安全嗎?

 

美國國會議員們——其中許多人都拿過臉書給的助選資金——多都把話題集中在譴責臉書粗心大意,而祖克伯也一本正經地承諾會在資訊安全上有更多投資。

 

但是,臉書或Google所提供的資料保護真安全嗎?

 

無論人們在保護大型資料庫上花費多少錢,也沒誰會相信在這樣龐大而複雜的組織內、外部不會有風險。就連美國自己的國家安全局都無法阻止低階軟體服務人員史諾登(Edward Snowden)把一大堆國家機密存在隨身碟裡帶走。

 

在某些情況下,如醫療保健或銀行,以數位技術儲存的資料所產生的公共效益要高於風險。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限制資料收集比依靠資料保護更安全。

 

確保當今的資訊壟斷者只能合法地收集極為有限的一些個人資料——比如報社收到的訂戶的資訊——將可以保護使用者,同時也不會降低平台對廣告商的吸引力。如果沒有這些限制,這些平台用戶感受到,所承受的風險將超過使用好處,而這個態勢可能會發展成政治影響力,影響力之大將如同這些資訊壟斷者的崛起一樣巨大。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Corralling the Info-Monopolists ,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標籤: 資安 臉書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