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論壇》階級視角:貧富差距要政治解決 全球貿易不是原罪

法蘭科 (Jeffrey Frankel) 2018年06月27日 07:00:00

 

法蘭科
●哈佛大學教授
●美國經濟委員會前顧問

 

 

不平等狀況已經成為已開發國家主要政治焦點,理由還相當充分。根據《2018年世界不平等狀況報告》,美國最頂端那1%人口佔國民收入比率自1980年11%上升到了2014年的20%,而位於社會收入底層的50%的人口僅佔國民收入比率13%。該狀況在法國德國英國等其他主要國家雖然不太明顯,但性質也極為類似。

 

為了解釋開始於1980年代不斷加速的不平等狀況,許多人認為,這是因為自1980年以來類似貿易相對GDP比率這類全球化指標有所上升。但這種相關性是否就意味著貿易與不平等之間存在因果關係?

 

政治狂熱風潮起 貿易佔GDP比就下滑

 

我們顯然有諸多理由懷疑去懷疑這一點。全球貿易佔GDP比率經歷35年的攀升後於2008年達到61%的最高,隨後在2016年降至56%——這也正是對全球化恐慌演變成政治狂熱時。

 

但如果我們把整個世界視為一個整體,而不是個別國家呢?

 

正如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薩維亞·薩拉-伊-馬丁(Xavier Sala-i-Martin)在2002年2006年分別指出的,雖然幾乎每個國家的不平等狀況都在加劇,但由於中國和印度等開發中國家自1980年代以來成功地提高了其人均收入,國家之間的不平等狀況則縮減。

 

包括城市化、高儲蓄率、受教育管道擴大等多重因素無疑是這些國家令人刮目相看的基礎。但如果我們用地理學來隔離外部貿易決定因素,貿易很顯然就成為創造亞洲經濟成就最強大驅動力之一,也因此成為已開發國家、開發中國家差距的彌合因素

 

貿易理論證實雙方都會獲益

 

對於美國總統川普這類人來說,這表明亞洲的成功是以美國為代價的。3個世紀前占統治地位的重商主義理論的一個特徵就是將貿易視為一場零和博弈,但隨後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都表明貿易其實對雙方都有所裨益,因為每一方都可以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

 

但斯密-李嘉圖理論存在一個關鍵的局限性:它不會對一個國家的公民進行分類,因此也無法解答一個國家內部收入分配問題。有鑑於此,赫克歇爾-奧林-斯托波爾-薩繆爾森模型(Heckscher-Ohlin-Stolper-Samuelson model,簡稱HO-SS)可能為更有效,因為該模型把勞動者、物質,金融或人力(技能)資本區分。

 

在1950~70年代佔據國際經濟思想主流的HO-SS理論預測,國際貿易將有利於豐裕的生產要素(在富裕國家就是資本的所有者),並損害稀少的生產要素(在富裕國家就是低技能勞動者)。這些工人本可以拿到更高的工資,但在較貧窮國家龐大勞動力大軍的競爭之下卻無法如願。

 

貿易不會改變國家不平等狀況

 

隨之而來就是1980年後的幾大貿易理論革命。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和伊爾哈南·赫普曼(Elhanan Helpman)引入了以往被忽視的不完全競爭和規模隨回報提升等因素。後來在2003年,馬克·梅裡茲(Marc Melitz)展示貿易如何將資源從低生產率轉移到高生產率企業。

 

全球化的批評者抓住這些新經濟理論不放,聲稱他們要求重新思考傳統的自由貿易狀況。也正是在那個時候,HO-SS貿易理論預言,自由貿易會傷害富裕國家低技能工人則逐漸成真。

 

然而,並非所有的HO-SS理論的預測都已經實現。正如佩內洛佩·葛爾貝格(Pinelopi Goldberg)和尼娜·帕維尼克(Nina Pavcnik)在2007年所發表的報告指出,一般人們會認為一體化的全球市場上對低技能勞動者的需求更大,因此貿易能夠減少這類工人占多數國家的不平等狀況,但情況並非如此。她們寫道:「有大量的證據表明開發中國家低技能勞動者的狀況總體並未改善,或至少並未獲得與高技能高教育水準勞動者同樣的改善。」

 

同一年,布蘭科·米蘭諾維奇(Branko Milanović)和林恩·斯誇爾(Lyn Squire)也發現關稅削減與貧窮國家更高的不平等程度相關。

 

開發中國家不貧富差距加劇

 

10年後,包括所謂的金磚五國等新興國家的不平等繼續惡化。在巴西,前1%的人得到了國民收入的25%。在俄羅斯該比率從1980年的4%上升到2015年的20%。

 

印度的比率從1982年的6%上升到了2013年的22%。中國則從1978年的6%上升到2015年的14%。在南非,從1987年的9%上升到了2012年的19%。最頂層那10%人的收入狀況也呈現出類似的趨勢。

 

這並不代表HO-SS理論所描述的力量是無關緊要的,但其與當前不平等趨勢的關係顯然比貿易多更多。技術進步——在有技能的畢業生供應不足情況下,對熟練工人的需求相對非熟練工人更多——在各國都是主要因素。 專業人士贏者全拿(winner-take-all)因素也是主要關鍵。而像美國這樣缺乏稅收再分配的國家(與歐洲主要國家相比)則無力控制事態的發展。

 

不平等狀況顯然是值得在政治上關注的嚴重問題,但僅著眼於貿易可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Does Trade Fuel Inequality? 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