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歐洲視角:歐元區苦日子還沒結束 該嚴防義大利爆發危機

歐尼爾(Jim O’Neill) 2018年10月22日 07:00:00

 

歐尼爾

● 高盛資產管理前董事長

● 英國前財政大臣

●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榮譽經濟學教授

 

儘管經歷政治動盪以及全球層面上浮現的諸多風險,歐元區在過去2年間仍有強勁經濟成長表現,至少是按照其堪稱歷史新低的標準為依據。英國正在步履蹣跚地退出歐盟。但隨著義大利民粹主義政府的出現,只能說歐元區最糟糕的日子還在後頭。

 

在我1982年加入金融這行時,義大利是我研究的第一個國家,因此也對它有著特殊的感情。我當時為一家大型美國銀行工作,對當時頻繁參加跨大西洋電話會議討論義大利的債務與國內生產總值(GDP)比率情景依然記憶猶新。

 

義大利政府與歐盟對立

 

當時每個人都在思考該國何時違約;但這一情況卻從未出現。相反的,義大利得以蒙混過關,並從那時起屢試不爽。即便如此,由於本屆義大利政府似乎準備與歐盟對著幹,因此違約的憂慮重新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

 

正如我30多年前的經歷所表明的那樣,義大利的經濟問題遠在其採用歐元之前就存在了。長期以來,義大利相對歐洲標準生產率一直低迷,並轉化為加入歐元區前相對較低的成長趨勢。同時不斷出現的快速成長刺激措施總會播下各種危機的種子,導致義大利貨幣里拉貶值。

 

當然,如今也有些人寄望能回到當年削弱里拉、恢復成長的日子。但在單一貨幣下已經不存在這一選項。然而歐元前浪漫主義者所忽視的一點,在於歐元成員國資格賦予了義大利低通膨以及因此產生的低利率。此外,也有理由認為里拉貶值弊大於利。即使這些舉措偶爾能刺激一下競爭力,卻阻礙更艱難的、可在長期內提高生產力的結構性改革。

 

還有一些人認為是歐元區財政、貨幣框架鎖死了義大利,使其名義GDP成長疲軟,通膨或許過低且債台高築。然而,在新政府上任前,義大利排除週期性因素後的財政赤字水準相當於歐元區其他國家以及G7的其他成員(加拿大、法國、德國、日本、英國、美國)來說都算是相當收斂——這與基本債務狀況相反。

 

無奈一直領導著義大利的主流政黨未能實現所需的名義GDP成長。於是義大利人選出了一個非常規執政聯盟,其綱領將民粹主義左右兩翼的政策攪在一起。一邊是聯盟黨承諾減稅,另一邊五星運動在尋求某種形式的基本收入

 

亟需大範圍結構改革計畫

 

但義大利需要的其實是一項目的在於提高生產力的大範圍結構改革計畫。這也是該國目前人口構成狀況,要實現更高長期成長率的唯一途徑。除制定提高婦女勞動力參與率的政策外,義大利還必須為其年輕人提供更具吸引力的機會。

 

歐盟方面應採取更多措施幫助義大利採取所需的艱難步驟。歐盟委員會、歐洲中央銀行、德國政府都錯誤地執著於《歐盟穩定與增長公約》(EU Stability and Growth Pac),特別是其中財政赤字與GDP比率不得超出3%的條款。雖然一些國家在困難時期被允許違反該上限,但由於債務水準較高,義大利幾乎從未獲得多少扶助。但正如比利時、日本的經驗展現的,只有透過持續的經濟成長才能減少龐大的政府負債。

 

使事情進一步複雜化的是一些促進長期生產力的改革實際上會在短期內減少增長。因此任何實施此類措施的政府都需要保留一個採取反週期刺激措施的選項。

 

經濟惡化風險高於民粹政府

 

另一個問題則涉及到貨幣政策。歐洲央行應當在如何達不到2%通膨目標問題更加寬容。因為這一目標,以及德國的2%目標已經使義大利陷入低通膨狀態,即便是可從更多貨幣政策刺激措施受益之際。

 

在這種情況下,歐盟當局最好不要過於激烈地反對義大利政府的計畫。如果主流自由主義者擔心民選民粹主義政府的影響,那麼他們應該更加擔心如果經濟環境繼續惡化下去可能會出現些什麼。一言以蔽之,在這個階段義大利需要的是更強勁的名義GDP成長。

 

有些人會說當年義大利不該加入歐元區,而且這一理想貨幣區的成員資格門檻應該加高。 但德國、法國的商業界堅持認為貨幣聯盟必須包含一些義大利更具競爭力的企業。如果義大利被認為是合格的,那麼許多其他國家也該如是。

 

最後,那些有權制定和執行歐盟財政、貨幣規則的人都完全明白如果義大利爆發一次希臘式危機,那麼歐元區也會跟著完蛋。而他們也有責任去確保這種情況在未來幾個月不會發生。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Will Italy Sink Europe?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