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斯波西托
●Nexus FrontierTech聯合創始人
●哈佛大學和Hult國際商學院商業和經濟學教授
謝慈銘
●Nexus FrontierTech聯合創始人
●倫敦ESCP歐洲商學院教授、歐盟顧問
恩茨明格
●Nexus FrontierTech研究員
●École des Ponts政策和競爭力中心高級研究員
人工智慧(AI)開發工作被日漸界定為一場全球競賽,甚至是新大型博弈(Great Game)。除各國競相構建國家實力、建立競爭優勢,企業也在互相爭奪人工智慧人才、利用資料優勢、提供獨一無二的服務。不管是國家還是企業,成功都取決於人工智慧方案是否實現民主化,在各部門之間分配。
全球人工智慧競賽不同於其他任何全球競爭,因為創新受國家、公司和學界推動的程度,在國與國之間大相徑庭。但平均而言,到目前為止的大部分創新來自學界,政府通過採購而非內部研發做出貢獻。
大宗商品占全球貿易的比重有所下降,數位服務比重則上升,目前數位化貢獻全球貿易總量60%強。到2025年,預計經濟總值的一半將來自數位科技。政府尋找如何在未來價值鏈中占據一席之地,而人工智慧就是它們的答案。
因此,從美國、法國、芬蘭和紐西蘭,到中國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無不制定國家人工智慧戰略推動國內人才,為未來自動化對勞動力市場和社會計畫的影響做好準備。
儘管如此,人工智慧競賽的真正的性質尚不明確。它極有可能不局限單一領域,而決定結果的最重要因素將是政府如何監管和監督人工智慧應用,包括國內和國際應用。中國、美國和其他參與者不但在資料思維、隱私和國家主權等方面競爭,也在21世紀國際秩序的諸多願景之間競爭。
在畫下這些戰線的同時,最重要的一點是資料流程與地理邊界一致是偶然而非必然。在地理上,民族國家是主權實體;但在數字經濟中,它們只是名義上的主權,實際則未必。全球資料流程目前順著政治主權線路流動的事實並不意味著它們必須如此。
國家化的人工智慧計畫是一個對沖賭注。直到目前,各國政府都認為第一個到達終點的國家將奪走人工智慧潛在價值的大部分。看似正確。但問題並不在於這一看法對不對,而在於國家化的方針是否必要,或是否明智。
畢竟,將這一問題嚴格地界定於國家界限內便忽略了人工智慧是如何開發的。資料是否國際共用可能決定著機器學習演算法是否會產生因國而異的偏差。某些晶片是否被列為專利技術可能決定著創新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在全球層面推行。從這些現實出發,有理由擔心國家戰略的分裂性可能妨礙數位經濟的成長。
此外,在當前環境中,國家人工智慧計畫在爭奪有限的人才儲備。儘管人才儲備愛會隨著時間擴大,但日益人工智慧驅動的經濟所需要的能力也會變化。例如,網路安全專家的需求日益增加。
到目前為止,在重要研究中心和大學之外工作的人工智慧開發者發現了一個可靠的退出策略,以及一個龐大的迫不及待的買家市場。隨著公司太抬高研究者的身價,頂尖公司和一般公司之間的全球人才差距越拉越大。而由於主要科技公司能夠獲得新來者和小公司無法接觸到的龐大豐富的資料儲量,市場也變得越來越集中。
在這一背景下,孤立主義措施——不僅僅是貿易和移民限制——從長期看將讓國家處於經濟劣勢,這應該是顯而易見的。全球貿易性質的變化表明,大部分經濟價值將不是來自商品和服務,而是來自附著於它們的資料。因此,能獲得全球資料流程的公司和國家將是最大贏家。
從根本上說,新的全球競爭是可相容不同選擇和做出優化決策的應用的競爭。最終,適應這些新技術的負擔將落在公民頭上。但在那一刻到來之前,重要人工智慧開發者和政府協作確保這項技術得到安全而負責任的部署至關重要。
在航海、導航技術最出色的國家主宰世界的時代,機械鐘錶是一項鮮有人掌握的技術。這次不一樣。即便有超級智慧,也應該是全球公共財。
(原標題為《The Case Against National AI Strategies》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