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貿易戰視角:中國是世界最大市場 向內轉直接打擊美國企業

 

成政珉

●麥肯錫上海資深研究員

 

華強森

●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全球研究院院長

 

 

從表面上看,如果貿易緊張局勢繼續升級,中美兩國都會不相往來(insulated),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僅佔GDP的4%,美國進口貿易額比例僅佔中國GDP的1%。在美國,由於國內經濟規模較大,相應的數字分別為1%和3%。但拋開這些指標數字,世界兩大經濟體退出全球化將會耗去巨大的全球成本。

 

誠然,中國一直在重新平衡出口,自2015年以來,15季中有10季國內消費佔GDP成長的6​​0%以上,2018年上半年高達80%。在許多消費類別中,中國是現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場。在2018年第一季,它也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受歡迎的市場。

 

此外,中國佔全球汽車銷售額的30%(電動汽車銷售量則佔43%)和全球零售電子商務交易價值的42%

 

此外,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MGI)發現,儘管全球在貿易、技術、資本方面的投資從2000年到2017年逐步增加,但中國在世上的曝光率在2007年達到頂峰,此後一直在下降。

 

2008年,中國的貿易順差佔GDP的8%,到了2017年,比例卻降至1.7%。這比德國或南韓更少,後者淨出口占GDP的5%-8%。

 

開放市場失去動力?

 

在中國推動全球經濟成長的持續期後,巨大的「開放(opening up)」似乎正失去動力。在中國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WTO)後,中國將關稅削減了一半,2008年已降至8%。

 

然而,2016年,中國關稅卻已回升至9.6%,這一比率是美國、歐盟的兩倍多。但中國境外資金流入服務業的壁壘仍然很高,政府似乎促進了本土公司的發展,尤其是透過「中國製造2025(Made in China 2025)」,這個計劃為23個優先行業中的11個中國公司製定了指導方針。

 

儘管如此,這些趨勢並不一定意味中國正在自絕於世界,事實上,有下列五個原因說明為什麼日益獨裁的中國不太可能這樣做。

 

首先,中國依然依賴外國技術,自2011年至2016年,中國一半的技術進口來自三個國家:美國(27%)、日本(17%)、德國(11%),儘管中國努力推動國內創新,但這些數字在過去20年中幾乎沒有變化。

 

其次,如果中國關閉,它將破壞鄰國的經濟前景,從而直接破壞自身的的區域穩定。例如,根據經合組織(OECD)最近的一項分析,由於美中貿易減少,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南韓可能各自損失0.5%至1.5%不等的GDP。反過來說,這對中國意欲成為地區貿易錨的野心受到挫敗。

 

為彌補貿易量犧牲法制

 

第三,隨著轉為對內發展,中國將開始錯過目前運營的跨國公司的投資和技術訣竅。截至2015年,中國有48.1萬家外國企業(為2000年的兩倍多),僱用約1400萬名工人。中國約有40%的出口產品是由外國公司或外國合資企業生產的。此外,外國公司在中國生產87%的電子產品,59%的機械產品在中國製造,並非巧合,這些是受當前貿易爭端影響最大的行業。

 

中國美國商會(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進行的一項調查加強了人們對貿易緊張局勢升級後外國投資影響的擔憂。已有31%的美國公司表示他們將推遲或取消投資中國,18%公司可能會將部分或全部製造業轉移到中國境外,3%甚至將完全退出中國市場。

 

第四,貿易量的減少將削弱中國所需要消除國內經濟許多低效率的改革情勢。例如,如果中國被迫為了經濟提供更多靈活性以彌補貿易損失,那麼決心管理高債務水準相關風險的中國金融體系努力將被擱置。

 

同樣,中國效率低的國有企業需要進行徹底改革,資產回報率僅為私營企業的30%至50%,作為提高生產率更廣泛議程的一部分。但如果經濟面臨壓力,這些努力也可能因為擔心破壞就業而延遲。

 

美國企業也身受其害

 

最後,更廣泛地說,有充分的證據表明全球網路自由化有利於經濟成長。 MGI發現,在過去10年中,全球商品、服務、資本、人員、數據流量讓全球GDP增加了10%。

 

中國大開放逆轉不僅會傷害中國,也會傷害美國在內的所有人,失去進入中國市場、資本流動、出口、人才將導致價格上漲和增成長趨緩,對美國產業競爭程度降低的好處則不那麼明顯,中國進口商品使美國消費品價格調降了27%

 

麥肯錫全球貿易數據庫表示,鑑於中國對美國出口貿易中77%是用於生產的中間產品和資本,貿易關稅上漲將直接打擊美國企業。

 

向內轉(turning inward)可能對中國很有吸引力,但這樣做的經濟成本會很高,人們希望互徵報復性關稅的90天休兵可以持續下去,好形成持久性(enduring)的貿易協定。

 

 

(責任編輯:簡嘉宏)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Could China Turn Inward?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