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尚進
● 亞洲開發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
●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金融與經濟學教授
中美貿易關係正常化對中國有利,但重要的是,美國也能從中獲益。美國科技巨擘蘋果最近大幅下修財測,執行長庫克(Tim Cook)指出,蘋果產品在中國銷量下滑是主要原因。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對中國的貿易戰,讓原已消沉的經濟情況更加惡劣。蘋果的銷售表現低落,彰顯出中國市場對於許多美商利潤來說不可或缺,同時也揭露川普的保護主義為美國經濟帶來的威脅。
事實上,蘋果賣給中國人的iPhone和iPad,以及通用汽車( General Motors)在中國銷售的汽車數量,都比美國出口貿易統計數據高出許多,後者甚至比在美加兩國的銷售量相加還高。
這是因為許多企業都在中國設廠,並直接販售給中國消費者,因此沒有反映在銷售數據上,反之,中國企業在美國直接販售商品的實例少之又少。
美商在中國的營運規模越來越大,雙邊貿易的統計數據無法完全顯示中國市場對於美國經濟的重要性。
2000年至2018年年間,美國對中國出口貿易量飆升530%,遠遠超出美國對全球累計出口成長率的130%。這是中國在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單方面大力追求自由貿易的成果。
在加入WTO前,中國的「適用關稅稅率(applied tariff rate)」為30%,今已降至6%以下。除此之外,在世界市場中近半進口至中國的商品,都無須繳納關稅。
中國進口貿易上升,不僅是因為「國內生產毛額(GDP)」急速成長,其他原因還包括貿易自由化和其他「親市場改革(pro-market reforms)」。過去40年間,中國消弭貿易壁壘,努力進行親市場改革,成果傲視全球。
中國各項市場導向的改革帶動創業風潮,也讓中資和外資的私家企業蓬勃發展,許多公司的成長幅度甚至超越國營企業。
許多言論表示,中國幾乎完全忽視或規避加入世貿時許下的承諾。這種說法與上述的諸多現象反差極大。
再者,若這些言論為真,中國的成長速度不可能自2001年起便領先世界95%的國家。
部分人認為,即使美商因進入中國市場而獲益,中美貿易關係也會讓美國勞工受到中國勞工低薪競爭的衝擊。但是進口自中國的廉價商品不只讓美國消費者(特別是中低收入的家庭)受惠,美國企業也從中獲利,得以創造更多工作機會。
美國進口自中國的商品中,將近40%都是零件、材料和「中間投入(intermediate inputs)」。美國企業因此省下不少成本,提升競爭力,也有餘力聘用更多勞工。
根據我和幾位同事的研究,這種「供應鏈效應(supply-chain effect)」所創造的就業機會,和中國直接競爭而減少的就業機會相比,前者更勝一籌。此外,失去的就業機會主要集中於製造部門,而和中國貿易而增加的就業機會則橫跨經濟體中的各個領域,其中包括許多現代服務產業。
多虧這些新創的「就業機會效應(job-creation effect)」,中美貿易讓75%美國勞工受益,這甚至尚未將購買力提升、貧富間財富再分配納入考量。
即便如此,仍有許多美國人偏執的認為貿易開放可能減少工作機會。
當美國企業裁員時,與中國的貿易關係常常成為眾矢之的,但是當美國企業增聘員工時,卻很少人將之歸功於廉價的中國進口品。
部分美國人呼籲,美國經濟應該和中國「脫鈎(decoupling)」,如果這麼做,使用中國進口品的美國企業將會無法與歐盟和日本企業競爭,受雇員工也可能失業。物價將普遍上漲,導致美國中低收入戶的生活水平降低。
這並不代表中國無需做出改變。
中國應該要進一步降低貿易壁壘、減少提供給國營企業的補助、鬆綁對於外資企業的營運規範、並強化智慧財產權的保障。
若要讓雙邊貿易更加公平且有效率,美國也需要改變。
舉例來說,美國應該要降低紡織和成衣的關稅,這些商品屬於中國主要出口類別,但關稅往往高達20%。另外,美國應改革「反傾銷措施(anti-dumping regime)」,將之與「反壟斷措施(antitrust regime)」合併。美國必須改變不平等的制度,停止將其他國家較高的生產成本歸咎於中國,刻意讓中國出口商處於劣勢。
中美雙邊貿易關係正常化,雙方都能獲利。政策改革涉及政治壓力和既得利益,在任何國家都十分困難。
但平等的交流是雙方永續成長的關鍵,雙方元首是否擁有必要的勇氣和智慧,讓貿易關係回到正軌,便是問題的癥結所在。
(翻譯:劉子瑄,責任編輯:簡嘉宏)
(原標題為《Why American Firms and Households Need China》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