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爾克
● 自由撰稿人,現居奈及利亞首都拉哥斯(Lagos)
不論身在世界何處,自由記者無疑都是困難重重的職業。這份工作不但得忍受提案遭拒、提問遭忽略、想好的故事遭人剽竊,就連薪水也常常遭到拖欠。
換言之,自由記者幾乎沒什麼談判薪資的籌碼,也必須承受經濟不穩定、有一餐沒一餐的情形。但對於非洲的自由記者而言,若要報導這片大陸上發生的大小事件,更是有其獨特的挑戰。
舉例來說,多數奈及利亞的媒體公司雖然招來大量辛勤工作的編輯,但卻鮮少發表深刻入骨的專題或分析,甚至因為經費吃緊,根本難以補償辛苦員工的付出。肯亞的媒體大亨暨《CNN》前主播維爾吉(Zain Verjee),近來便抱怨非洲的億萬富翁和政府既瞧不起帶有偏見的西方媒體,卻也不願意資助非洲本土的媒體新創公司,也不願實行有助於他們的政策。
除此之外,在非洲這塊正面報導可以隨意買賣、且新聞不過是「公關」美稱的土地上,自由記者就連想拿到正常稿費,也不過是癡人說夢罷了。
我最近替奈及利亞數一數二大的報紙寫稿,長度約800字,編輯幾乎沒什麼更動,但最後卻只賺了1萬奈拉(約新台幣800元),可說是少得可憐。更糟的是,這還是我跟編輯討價還價後的結果,對方原本只打算付我5千奈拉而已。
換作是西方媒體,差不多長度的稿子可以替我賺進200美元(約新台幣6200元),甚至更高也不無可能。如此看來,包括我在內的許多奈及利亞自由記者紛紛往西方媒體去,似乎也不是什麼意外的事。
不過這也導致了其他的問題,譬如報導過度強調危機、衝突以及其他西方讀者可能有興趣的議題。事實上,我就曾親身經歷這些問題。有一次,我跟美國某家常給非洲撰稿人機會的新聞網站合作,提了一篇跟奈及利亞殘奧選手有關的報導,結果卻遭編輯打了回票,原因是報導太過「正向樂觀」。
另外一次,某間西方的雜誌更動我的報導,試圖暗示報導中難民的雙親是遭到武裝民兵殺害,但實際上她父親的死因不明,而母親則是生病過世。
8年前,羅特梅爾(Karen Rothmyer,曾任肯亞《國家日報》(Daily Nation)執行總編)也在《哥倫比亞新聞評論》(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上撰文指出,人們之所以總覺得非洲好像處於動亂之中,外國的新聞媒體似乎難辭其咎。
待過肯亞幾年的羅特梅爾追溯了大量負面新聞的來源,最後發現這些新聞常是非政府組織為了證明自己存在的必要,才採用特定資料撰稿,但也因此讓西方記者還未踏上非洲這塊大陸,就已經有了既定的「參考架構(frames of reference)」,迄今8年過去了,這些架構並未有太大變化。
這種「強調負面事件」的做法不只讓非洲淪為刻板印象,也持續餵養單一角度的敘事,把各種人事物都塞進過度簡化的故事裡頭,讓非洲好似成了戰火頻仍、疾病肆虐、貧困交加,並且希望全無的人間煉獄一般。
奈及利亞作家阿迪契(Chimamanda Ngozi Adichie)便稱此為「單一故事的危險(danger of a single story)」,而這種受侷限的觀點若一再轉傳,久而久之也就限制了新聞報導的可能,並且成為唯一的真理。
不過,非洲自由記者所碰上的挑戰,可不只來自編輯的偏見而已。另一大問題則是我們協助西方媒體撰寫報導時,卻常常被貶低為「共同作者」(co-author)或是「助手」(fixer)。
舉例來說,外國記者若要書寫奈及利亞北部的報導,當地的新聞攝影記者阿布芭卡(Fati Abubakar)常是他們的資訊來源,但她形容彼此好似處於某種「腦力外流的關係」之中,並且表示自已提供的諮詢服務應該要有酬勞,但實際上卻鮮少如此。
這種情形若能有所改變,不但嘉惠當地的記者,也能讓外國媒體不至於冒犯當地禮俗,譬如曝光性侵被害人的身分或拍攝屍體的照片等,否則可說是既尷尬又危險。
再來,還有非洲記者跟西方記者同工不同酬的問題。許多報章雜誌付當地記者的錢會少一點,而外國記者則是多一點。阿布芭卡初出茅廬時,只要有案子就接,不管價錢如何。如今她成了赫赫有名、廣受歡迎的攝影記者,才終於得以婉拒費用太低的工作。只是非洲絕大多數的自由記者並未如此幸運,也因此他們的命運常常掌握在發案編輯的一念之間。
另外,國際媒體報導非洲的時候,有時不免讓人覺得他們很瞧不起人,而原因不是對當地缺乏了解,就是純粹懶惰使然。《紐約客》(The New Yorker)前陣子發布一篇影像專題,談到了奈及利亞的Afrobeats音樂人,但奈及利亞人讀了卻只覺失望,因為這份專題僅止於表面,也沒有真正採訪其中提到的音樂人。事實上,只要他們願意找一位造詣頗深的奈及利亞音樂評論家(是的,這些人真的存在呢),必能產出更為深入且引人入勝的專題。
不過,西方的報章雜誌除了至少應發案給非洲記者,讓他們提供在地觀點,也要注意一下這些自由撰稿人自身的觀點為何,進而提升非洲相關報導的多元程度及品質。除外,外媒也應考慮聘用一些非洲在地的記者及編輯,讓真正有經驗且懂得眉角的人來挑選題目、設定報導框架,才能給予讀者最好的報導。
但最重要的是,非洲各國政府及各大慈善組織應該扶持新創媒體站起來,而媒體也必須給予記者更好的待遇、好好培訓編輯人員,並且抵抗「以錢換報導」的誘惑。唯有如此,非洲的報導故事才真正會受到應得的注意,也才會有不迎合西方觀眾及媒體的記者挺身發聲。
(翻譯:吳侑達,責任編輯:林思怡)
(原標題為《Selling Africa’s Good News Stories》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