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論壇》脫歐視角 :英美憲政體制 淪為全球最失能的民主政體

布朗(Gordon Brown) 2019年01月31日 07:00:00

 

布朗

 

• 英國前首相

• 現為聯合國全球教育特使

 

英國與美國都以其長治久安的穩定憲政體制聞名,但現今竟都名列全球「最失能的民主政體(most dysfunctional democracies)」,這簡直是個悲劇。

 

無力解決的僵局

 

英國國會過往面臨緊急狀況或是陷入僵局後,都有能力突破困境,過去2個世紀以來,無論是針對選舉制度改革、《穀物法》(the Corn Laws)、自由貿易、上議院、或是愛爾蘭議題等的激辯,最終都能藉由改革與讓步解決。

 

但現在,一場針對英國與歐洲的關係,為期2年半、讓所有人都精疲力盡的辯論,已讓(英國國會)西敏宮(Westminster )無力招架,同時也在消磨白廳(Whitehall,泛稱英國政府)的時間、精力與耐心。

 

隨著3月29日英國脫歐(Brexit)的最後期限逐漸逼近,無論是英國政府或是國會,似乎都沒有能力解決這個自己創造的僵局。

 

在1月29日於國會討論的最新政府提案,清楚表明了首相梅伊的內閣團隊,並沒有從過去汲取教訓。長達一周的「協商」,充其量只是一場首相表演左耳進右耳出(hearing but not listening)的鬧劇,她同時也正頑固地畫地自限。

 

梅伊的保守黨正在分崩離析,她的內閣也正在瓦解,或許有半數內閣成員覬覦她的首相大位。梅伊版的脫歐協議遭到破紀錄的230票否決,而29日的會議也可能只是進一步揭露,國會除了所謂的「硬脫歐(no-deal Brexit)」之外,並沒有在脫歐政策上取得任何共識。

 

「叛徒」、「叛國」滿天飛

 

都到了這個節骨眼,要在3月29日脫歐期限來臨前,所剩的32個國會工作天內,討論出脫歐協議需要的7條複雜法案及數百道行政命令,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

 

但更令人擔心的是,英國擁有的不僅是失能的政府,似乎也擁有不願由政府治理的公眾。

 

在這段冗長的討論過程中,首相的提案沒有任何一個曾受到超過25%以上的民意支持。

 

根據「以希望取代憎恨(Hope Not Hate)」與「天佑英國(Best for Britain)」這兩個倡議團體的民調顯示,有高達68%的民眾認為,現在沒有政黨在替他們發聲,這樣的比例前所未見,而且還在持續上升中。

 

政策與民意間的落差是如此之大,民眾對政府的不信任也相當嚴重,這使得「叛徒」或是「叛國」等字眼成為日常用語的一部分。反對脫歐者宣稱,2016年脫歐公投通過的原因是謊言氾濫、誤信假數據、以及選舉制度遭受破壞,當初的支持者則認為無痛脫離歐洲的承諾,已經無法兌現。

 

與歐盟往來成大難題

 

假如脫歐協議是在最後一秒以黑箱方式通過,民眾將會認為自己遭到政府排擠,因為這樣的協議,對他們的生活有無遠弗屆的影響,所以若是政府在決策時,將民意排除在外,那民眾將永遠失去對政府的信任。

 

因此,英國政府若是不重新採納民意,很顯然就無法解決這個僵局,也無法修補破碎的信任,更遑論治癒一個分裂的國家。英國現在需要的對話,並不只限於國會與政府間,而是要擴大到政治菁英與社會大眾之間。

 

「以希望取代憎恨」的民調還顯示,有將近6成的民眾同意以下的命題「這似乎是較好的作法……暫緩整個討論,舉辦公聽會,尋求社會大眾的共識後再繼續。」

 

從此刻開始亡羊補牢,還不算太晚,政治人物應向英國民眾敞開心胸,誠實告訴他們,走捷徑已經行不通了。

 

「脫歐或留歐」看似是個簡單的是非題,但即便是最強硬的死忠「脫」歐派,也樂於和歐盟各國進行貿易,並享受便捷的交通,在英國與歐洲間往返。

 

但便捷交通背後所代表的,其實是複雜的供應鏈(supply chains),像是從航空業到汽車製造業等服務業、登陸權及道路交通法規、環境與動物健康標準等等,即便是維生藥品的供給,像是最基本的胰島素(insulin)等,也會受到硬脫歐的影響。

 

英國與歐盟的關係

 

要撤換一套由許多複雜條約組成的完整體系,是個浩大的工程。想要用過於簡化的比喻,來說明脫歐問題,根本就不可能。

 

難道英歐雙方真能像離婚夫妻一樣,老死不相往來?或者,英國就像是退出了一間高爾夫俱樂部,那還能堅持改變人家的規則嗎?

 

自從時任首相的麥米倫(Harold Macmillan)在1961年準備英國首次的歐盟會籍申請以來,已經過了超過半個世紀,這段期間,歐洲一直是爭論的焦點。然則,身為歐洲的一部分,對英國來說究竟代表什麼意義?

 

針對這個問題,英國卻只進行過2次深度探討:一次是麥米倫的報告,另一次則是工黨政府於2003年進行的研究,該研究針對英國是否該停用英鎊,加入歐元區,有多達23冊的深度論述。

 

和以往的情況相比,此時此刻更是需要這類建立於事實的研究,因此,在29日的會議中,國會不只得表決延長脫歐期限,還需慎重考慮舉辦一系列的公民大會(Citizens’ Assemblies)。

 

若是決定這麼做,英國國會的專責委員會將在英國各地舉辦公聽會,隨機抽取的公民代表應該考慮所有事實,尤其是脫歐公投中的決定性因素:到底要由誰來管控英國的邊界與法律?

 

二次脫歐公投

 

這類公聽會還得搭配英國國會重新斟酌歐洲政策。之後,如果大家都認定情況確實改變了,國會便可以與歐盟重新協商,並且再舉行一次公投,讓整件事情拍板定案。

 

這類公聽會在各地都有良好的成效,例如(美國)加州、北歐、澳洲等地,近期最成功的例子,則是在愛爾蘭(Ireland)的墮胎公投前夕所舉辦的公聽會。

 

一個本來可能被抱持完全不同立場的極端主義者挾持的議題,在愛爾蘭成了公民辯論的主題,擁有虔誠天主教信仰的群眾與堅定的女性主義者,在會議中堅守各自的立場、互相傾聽理解,進而互相尊重。最終,輸掉公投的那方並沒有質疑公投的結果。

 

英國脫歐影響大

 

英國可以從這樣的案例汲取經驗,而且我認為,一旦脫離過往是非題的桎梏,英國人民多能認同,整體情況已於2016年後徹底改變,乃至進一步達成共識。

 

這樣的共識,可說相當重要,因為還有另一個更加迫切的理由:硬脫歐將導致失業率攀升、貿易量下滑、大眾陷入恐慌,開始盲目囤積物資,而且隨著英吉利海峽(English Channel)沿岸的碼頭停擺,高速公路預定地將會淪為卡車停車場。

 

美國與英國的政治僵局已造成了一連串的混亂,但這兩個國家超乎尋常的失敗治理,可能會導致截然不同的後果。總統可能來來去去,但美國穩健的憲法所帶來的韌性,終將帶領她突破困境。

 

可是如果英國遭到歐盟以硬脫歐掃地出門,那麼在接下來的數十年間,英國就將落入邊緣化的處境,並遭逢大規模的經濟衰退。

 

 

(翻譯:楊詠翔,責任編輯:簡嘉宏)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Can a “No-Deal” Brexit Be Avoided?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標籤: 脫歐 英國 歐盟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