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利益視角:數位身分識別是雙面刃 降低風險可帶來極大利益

 

瑪佳卡爾

● 麥肯錫全球研究所印度合夥人

 

懷特

● 麥肯錫舊金山辦公室合夥人

 

 

全球逾40億人使用網路,人們平均每日花費約6小時在能夠上網的裝置及網路服務中。在泰國與菲律賓,每人每日平均網路用量為9.5小時,26%的美國人幾乎「隨時都在上網」,在2022年以前,全球還將有10億人加入網路使用者的行列。

 

但是在迎接數位世界到來的同時,如何以個人化的方式安全且有效地探索網路世界變得更加複雜。部分國家已開始實施極具潛力的解決方案:數位身分識別(digital identification)。

 

數位身分識別

 

「數位身分」是實物身分識別(physical identification)的電子版本,它是強而有力的識別方式。

 

首先,因為許多網路用戶無法追蹤自己的數位足跡(digital footprint),而且在註冊、認證、管理網路帳戶時感到不便。每個電郵地址平均連結到90個網路帳戶,而且每5年這個數字就會翻倍。

 

這也難怪25%的網路用戶每天至少會忘記一組密碼,銀行客服接到的電話中有1/3是因為忘記密碼而要求重設。

 

數位身分若經精細設計,也能防衛針對網路購物的資料外洩,這是許多消費者日益關心的問題。例如,就在近2個月,萬豪酒店(Marriott)及問答平台Quora先後傳出資安問題,高達1億名消費者的個人資料外洩。

 

隨著駭客攻擊的規模變大,技術日益精細,全面升級資料安全防護已是勢在必行。

 

國家投身數位識別工程

 

不過,也許支持數位身分最有力的理由同時也是最基本的需求,在開發中國家,民眾需要數位身分來證明自己是誰。

 

根據世界銀行的ID4D計畫(ID4D initiative),接近10億人沒有合法的身分識別,想要投票、開戶、置產以及領取配給就變得困難重重或是根本不可能。在沒有銀行帳戶的17億成人中, 20%-30%表示首要原因是沒有相關文件。

 

許多國家意識到問題所在,也看好數位身分的前景,紛紛以不同形式實行數位身分系統。

 

例如印度有Aadhaar計畫,這個計畫基於生物識別身分證明,涵蓋12億人民,而且用於整合政府發放各種福利。

 

在愛沙尼亞,98%的人民領有電子身分證,而且包括投票在內,99%的公眾服務都可以在線上進行。

 

雙面刃技術

 

數位身分在人類發展的進程上所扮演的角色也越來越重要。在非洲,政府、發展機構、商業領袖每年都參與 ID4Africa論壇,該論壇旨在推廣「健全且盡責的身分生態系統」。

 

私部門以金融服務機構與科技產業為首,也著手發展數位身分系統。

 

例如,自2003年起,瑞典的多家銀行合作,使用BankID電子識別系統認證數位交易,瑞典政府也使用此系統來簡化使用公眾服務與查詢健康紀錄的流程。

 

然而,目前的現實情況是數位身分計畫能否成功仍有變數。

 

儘管部分國家成功建立大規模數位身分系統,許多國家連最基本的運用都無法完成。全球大多數實施的數位身分規模有限,數位身分在經濟、政治、社會各層面能發揮的功能中,只有少數功能獲得實現。但是數位身分可以更廣泛地運用在個人與機構的互動關係當中。

 

數位身分系統若能普遍落實,將能為個人、企業、政府機構帶來極大的經濟效益。

 

我們在發布的新報告當中指出,數位身分能夠降低詐騙率、降低客戶引導(customer onboarding)所需成本、發展普惠金融(financial inclusion)、為尚未開戶的用戶提供借貸及儲蓄服務。數位身分能提供數位覓才服務,也能簡化員工認證流程,進而帶動發展,讓勞動市場參與率升高。

 

數位身分還能在錯綜複雜的線上生態系統當中建立資料管控與數位足跡管理系統。整體而言,我們估計數位身分若能普遍實行,在典型進步經濟體帶來的經濟效益將等同於國內生產毛額的3%,若是典型的發展中經濟體,則是國內生產毛額的6%。

 

然而,數位身分技術也是所謂的「雙面刃科技(dual-use technologies)」,雖然有利於社會,但也可以用於不良目的。

 

若數位身分系統未妥善規劃,確實存有風險。若沒有適當的設計準則與管制,數位身分系統能夠讓管理者擁有極大權限,將使不公的歧視或是其他不平等的現象發生。

 

降低風險帶來極大利益

 

為了降低風險,國家必須要設立滴水不漏的資料防護系統、隱私權相關法令、健全的執行系統以及安全防護措施。註冊與驗證科技日新月異,電子卡、加密技術、生物識別等技術紛紛問世,這些技術固然有益,但是有效的政策實施也至關重要。

 

儘管雖然這些挑戰確實存在,我們的研究顯示,數位身分為經濟、社會、政治所帶來的利益極為龐大,難以忽視。

 

倘若政府與發展者意識到風險問題,也能將其降到最低,數位身分將是促成「普惠成長(inclusive growth)」的關鍵所在。

 

 

(翻譯:陳毅澂,責任編輯:簡嘉宏)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The Case for Digital Identification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