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論壇》硬脫歐視角:英國在國族自盡 如日本偷襲珍珠港般

布魯瑪(Ian Buruma) 2019年02月14日 07:00:00

 

布魯瑪

 

●《紐約書評》前編輯

● 著有《東京情史:回憶錄》

 

眼睜睜看著一個高度發展的民主社會栽進一場可預見也可預防的國家災難,此經驗非常罕見又充滿警示意味。

 

多數英國政治人物都十分明瞭,若英國沒有針對脫歐後與他國的關係達成協議,在此情況下退出歐盟將會為英國帶來慘重的傷害。況且,他們並不是在夢遊中不小心跌入深淵,而是張大眼睛目睹著這一切發生。

 

麻痺的英國集體意志

 

少數癡心妄想的思想家並不介意英國有可能在無協議的情況下與歐盟一刀兩斷:一些右派的愛國夢想家在部分媒體版面的煽動之下,相信英國人能夠再次發揮敦克爾克戰役(Dunkirk)中展現的頑強精神,克服脫歐過程中的挫折,也認為英國即使已非從前的大英帝國,不久之後仍能夠以偉大的準帝國政權重新主導局面。

 

除此之外,還有左派的新托洛茨基主義者(Neo-Trotskyists),包括主要反對黨工黨(Labour Party)的黨魁柯賓(Jeremy Corbyn),他們似乎相信這場災難將會促使英國人民追求真正的社會主義,這是他們期待已久的發展。

 

無論左派或右派的其他多數政治人物則較為實際,脫歐公投前支持留歐的首相梅伊(Theresa May)也不例外。

 

即便如此,幾乎所有人都拒絕挺身而出阻止硬脫歐(no-deal Brexit)慘劇的發生。延緩脫歐時程或是考慮替代方案取代梅伊不得人心的脫歐政策,這些提議都已在國會遭到投票否決。

 

黨團政治、偏激的愛國媒體、對所有不列顛群島之外的事物不屑一顧,這些顯然都麻痺了英國政治人物的集體意志。他們並沒有極力避免最糟的情況發生,反而妄想著更多的協商以及歐盟進一步的退讓將在最後一刻拯救英國。

 

國族自盡

 

這種「國族自盡(national suicide)」的特殊事件十分罕見,但也不是完全沒有先例。

 

其中一個例子就是日本在1941年逐步捲入對美國的戰爭,此戰後果慘烈。誠然,這兩起事件有顯而易見的差異:雖然有人難以忘懷英國的噴火戰鬥機(Spitfires)和敦克爾克戰役,因而發表各種胡言亂語,英國並沒有威脅要與任何國家宣戰。另一方面,當時日本的「民主制度」受軍隊派系之爭和極權政府統治所扼殺。

 

即使存在這些差異,兩事件也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當時的軍國主義魯莽分子佔相對少數,他們受到「準法西斯(quasi-fascist)」思想家和許多中階軍官的煽動,渴望和西方國家作戰。另一方面,包括陸海軍大臣的多數政治家都知道,與軍事和工業強國起衝突簡直是瘋狂之舉。

 

但不知為何,他們卻沒有能力或意願來阻止此事發生。更甚者,部分人即使不認同卻響應那些魯莽份子的極端言論,這就有點像梅伊迎合硬脫歐份子(hard Brexiteers)的作為。

 

山本五十六(Yamamoto Isoroku)是偷襲珍珠港的重要軍事家,他聰明絕頂,曾留學美國哈佛大學,非常了解美國。當時他便大聲疾呼反對戰爭。山本五十六抱著一線希望,但願多次談判能避免全面發動戰爭,但同時仍然盡責的擬定了偷襲的計畫。

 

首相近衛文麿(Konoe Fumimaro)出身貴族,兒子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校友,他也希望避免對美宣戰。近衛文麿不斷尋求與美方會面,但卻表現出令人困惑的矛盾立場,也因為過於軟弱、躊躇,無法反抗日本的狂熱分子,只能希冀美國根據他們的要求退讓,但這僅是天方夜譚。

 

無止盡的優柔寡斷

 

英國能在大限內順利脫歐或者需要推遲脫歐期限,此事眾說紛紜。如同與歐盟進行脫歐談判的英國官員,二戰時的美國人從不清楚日本人真正想要什麼,甚至連日本人自己也不知道。

 

當時,眼看著災難步步逼近卻拒絕採取行動的眾官員仍抱持最後希望,希望與美國多加協商能夠拯救日本。但最終美方對於協商感到厭倦,上百萬人因而犧牲性命,日本也幾乎慘遭摧毀。

 

偷襲珍珠港的消息一傳出,日本民眾瞬間鬆了一口氣,因為至少事態稍顯明朗,無論如何都勝過無止盡的優柔寡斷。

 

偷襲代表日本真的必須孤軍奮戰,而日本的頑強精神可能讓他們度過難關。如同英國,日本也同樣渴望保留高尚的孤立狀態。向西方帝國主義國家宣戰,至少比藉由大屠殺迫使中國投降更有尊嚴。

 

硬脫歐很有可能為英國帶來相同的效果,國會中的口角不斷、與歐盟一再協商也無濟於事,人民想當然耳會真心感到厭倦。人民只能包容有限度的不確定性,先做最壞的打算才是上策。

 

互相指責對方

 

1930、1940年代日本的輿論受到言論審查的扼殺,即便今日的英國媒體無此限制,卻如同當時的日本戰時媒體一般懷抱極端愛國主義。數十年來,反歐盟的政治宣傳可能已經讓許多英國人願意接受硬脫歐之後的匱乏局面。

 

很多人無疑會將物資缺乏、物價攀升、入口港大排長龍、工作機會短缺都怪罪於該死的外國人。如同日本的國家主義者,他們至今仍將珍珠港事件歸咎於美國不願妥協的姿態。

 

但就算上述推測全數成真,英國人很快就會感到理想幻滅,正如珍珠港事件的狂喜退去之後,日本人才認清殘酷的現實。英國的城市並不會遭炸毀,也不會遭敵軍入侵或佔領,也希望沒有人會因此犧牲性命。

 

但是,英國將面臨影響力銳減、經濟萎縮、多數人都受到負面影響的局面,支持硬脫歐的要角可能會全身而退,包括強森(Boris Johnson)、法拉吉(Nigel Farage)、里斯莫格(Jacob Rees-Mogg)。

 

但是將硬脫歐的後果全數怪罪於上述人等卻毫無益處,那些了解情況卻沒有盡力阻止此事發生的英國官員才最該感到羞愧。

 

 

(翻譯:劉子瑄,責任編輯:簡嘉宏)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The UK’s Suicidal Tendencies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標籤: 英國 脫歐 Brexit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