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淨化視角:「擺脫塑料」運動 解決海洋垃圾和塑膠

 

佛爾

• 海因里希.伯爾基金會環境中心主管

 

佩騰恩

• 全球反塑膠運動成員

 

 

我們早已知曉,全球各地的垃圾掩埋場和海洋中,日積月累的塑膠將日漸造成環境威脅。

 

近來,吾人明白塑膠對公共衛生是即刻且致命的要脅。

 

但很不幸的,全球面對塑料危機的解決之道卻仍停留在塑料生命週期的最終環節:廢棄物管理。

 

化石燃料萃取物

 

即將於3月舉行的聯合國環境大會(UNEA-4)將重啟討論「海洋垃圾和塑膠微粒」,進而成為最佳案例。儘管都是重要議題,但它們只不過是問題的冰山一角。

 

不容疑義,塑膠幾十年來在全球經濟成長中扮演了要角。

 

數不清的用途包含能救命的醫療器材、服裝、玩具、各種工業和農業用途等等。部份人士甚至將塑膠吹捧成解決氣候變遷的方法之一,為其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 )小於其他材料的謬論辯駁。

 

事實上,塑膠在土壤和海洋環境中分解時會釋放相當可觀的溫室氣體,如甲烷(methane)和乙烯(ethylene)。

 

其實,99%的塑料是由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所製成。新的研究顯示,塑料從一開始的化石燃料萃取物,大量用於食品包裝,到廢棄物管理程序,包括掩埋場、資源回收中心和焚化爐,塑膠在生命週期的各個階段都對人體有害。

 

塑料產量攀升

 

塑膠的製造、使用和丟棄,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地球上每一個有機體(organism)。有毒的殘留物不斷累積在我們所吸的空氣、飲用水,還有腳下走過的每一寸土壤。製造塑料對人體有幾項主要影響,包含有害免疫和生殖系統,肝、腎臟受損,甚至是癌症。

 

順著塑料製品生命週期下去,生殖系統和引發癌症的潛在威脅不但未減,神經發育和其他系統也將遭受損傷。不幸的是,塑料產量仍不斷攀升,毫無遞減趨勢。光是美國塑料工業就計劃著接下來幾年將增加30%的生產。

 

儘管大眾視塑膠為救命的神奇材料,但據估計40%的全球塑料產量用於一次性包裝。設計用途是用於短時間的運輸和存放,然後棄而了之。雖然多年來各界一直不停鼓勵回收利用,但仍有近80%的塑料最終流落掩埋場或在自然環境中分解。

 

我們不單缺少管理流通中塑料的回收能力;資源回收技術的革新似乎造成了空氣污染、有毒塵埃和其他外部汙染,導致環境和公共衛生的進一步傷害。

 

廢棄物管理

 

塑料產業樂見討論在廢棄物處理上打轉。製造商多年來於行銷和宣傳下重本,讓消費者相信他們自身才是塑料危機的罪魁禍首。塑料商和遊說團體也忙於說服政府,包括那些參與UNEA會議的人,廢棄物管理才是當務之急。

 

時至今日,這些措施成功阻止了對產量的設限,也讓利潤跟著無設限。當塑料界花費10億美元發起備受關注的「清除塑膠廢棄物行動聯盟」(Alliance to End Plastic Waste),真正的目的是要保持現狀,以及鞏固未來5年擴大產能的2000億美元的投資。

 

儘管如此,我們依舊能抱持希望。

 

由非營利組織掀起的全球「擺脫塑料」運動(Break Free From Plastic)致力於讓政府和政府代表了解有關塑料生產的危害與風險。UNEA-3召開後的15個月中,「特設開放式專家群」(Ad Hoc Open-Ended Expert Group)進行了兩次會議,評估全盤解決塑料危機的可行選項。

 

他們的發現與多項聯合國贊助的分析報告和獨立報告遙相呼應,指出了當前管理結構的重大缺陷和協調不足。

 

專家群的建議催生新全球框架的誕生,旨在減少塑料的產量和消費量。

 

在UNEA-4會議上,挪威所提出的議案呼籲採取更強的全球治理系統,解決海洋垃圾和塑膠微粒問題。但我們希望這是建立具法律約束力的條約以及多層次解決方案的第一步。

 

採取法律措施

 

因應塑料危機,新的全球公約將改善政府和現有監管結構間的協調,也將帶來更多金融和技術方面的資助。

 

更重要的是,關注焦點是阻止塑料汙染的增加以及防範各階段塑料對人體健康所帶來的影響。

 

人人有權活在健康的環境。

 

為了保障這個權力,我們唯有採取具法律效力的措施限制塑料的生產,並對身體、社區和生態系統造成傷害的政府和塑料公司興師問罪。

 

僅教育人們回收的重要性是不夠的。我們樂觀堅信UNEA將意識到這一點,並一起加入掀起保護人類和環境健康運動的有志之士。

 

 

(翻譯:王姿云,責任編輯:簡嘉宏)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A New Paradigm for Plastics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標籤: 塑料 汙染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