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GDP視角:2008年日本是中國的2倍 現在中國是日本的2.3倍

張軍(Zhang Jun) 2019年04月07日 12:00:00

 

張軍

 

中國復旦大學經濟學教授

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2008以來的10年,中國可統計的經濟規模增加了將近3倍,達人民幣90兆元,約合13.6兆美元(約合新台幣418.96兆元)。

 

2008年,日本的GDP幾乎是中國的2倍,到了2016年,中國的GDP反倒是日本的2.3倍。

 

這些數字僅僅提醒我們中國經濟實力在過去10年成倍擴大的事實,至於真實的規模,部分取決於我們的想像和推測的能力。

 

財富急遽增長

 

最直觀的變化是中國人比之前任何時候都有錢了,過去10年裡,中國史無前例地出現了以億級計算的中產階級消費者群體,根據現存資料的估計,這個數字約在2億人至3億人之間。

 

按照5萬美元至50萬美元的淨財富標準,根據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CHFS)調查資料,2018年中國中產階層成年人口占成年人口比例約為20%,中產階層成年人數量為2.04億人,中產階層成年人平均財富約為13.9萬美元,中產階層所掌握的總財富也應為28.3兆美元,超過美國和日本的16.8兆美元和9.7兆美元。

 

另據阿里巴巴研究院的資料估計,中國中產階級的規模大概在3億左右。

 

不管怎樣,中國已擁有居世界榜首的巨大規模的中產階級人口,每年購買了全球70%的奢侈品,這是不爭的事實。

 

2008年後的10年,中國也迅速成為世界上汽車銷售最大的國家。儘管人均汽車擁有量還僅及全球平均水準的一半,但自2009年起中國就連續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2018年中國汽車的銷量達2800萬輛,超出美國1000萬輛。

 

2018年中國有1.5億人出國旅遊。當然,即使這樣,中國仍有近9億人從來沒有坐過飛機。

 

2008年的分水嶺

 

這些突飛猛進的改變在10年前簡直不可想像。

 

儘管中國經濟在之前維持了30年的高速增長,但相對於美國歐洲等少數發達經濟,中國經濟實力真正反轉的分水嶺則發生在2008年。

 

有意思的是,2008年對於中國並不是好兆頭,除了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 )倒閉和全球金融危機的蔓延,中國國內的天災人禍也接踵而來。

 

這年年初,中國華南地區經歷了罕見的冰凍災害,造成相當嚴重的經濟傷害。3月14日拉薩發生震動世界的暴亂。5月12日則發生(四川)汶川大地震,讓7萬人喪失寶貴的生命。儘管8月北京成功舉行了舉世矚目的奧運會,但10月份中國A股從上一年的6124點一直跌到1664點,成為中國股市開市以來最為嚴重的股災。

 

但這一切並沒有阻礙中國領導人適時改變經濟增長模式的決心。

 

相反,在全球金融危機破壞性地衝擊著大多數發達經濟和新型市場經濟體之際,中國看到是時候把經濟發展的重心從持續的出口擴張戰略中轉移出來了。

 

中國的領導人把這種轉變說成是對戰略機遇期的把握,今天回頭看,這個認知上的轉變充滿智慧。

 

2013年,時任中央財經辦公室主任、習近平主席最信賴的經濟智囊劉鶴先生在發表的《兩次全球大危機的比較研究》一文中就坦言,「(兩次全球大危機)比較研究的結論也可以告訴我們,我國所處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已經發生重大變化。從經濟意義來說,在本次危機前,我國的戰略機遇主要表現為海外市場擴張和國際資本流入,我國抓住機遇一舉成為全球製造中心。本次危機發生後,全球進入了總需求不足和去杠杆化的漫長過程,我國的戰略機遇則主要表現為國內市場對全球經濟復蘇的巨大拉動作用,和在發達國家呈現出的技術並購機會和基礎設施投資機會。」

 

大規模成長

 

儘管2008年推出的大規模的內需刺激政策至今仍飽受爭議,但沒有它,今天的中國經濟將是另一番光景。釋放國內被抑制的巨大需求不僅讓中國經濟抵禦了外部衝擊,更重要的是,這一需求力量如此強大,可以說將中國的收入成長、經濟規模的潛力發揮得淋漓盡致。

 

旨在升級和優化大規模基礎設施網路的投資,使得中國通訊和軌道交通網絡獲得快速升級的機會。

 

2008年,除了在北京與鄰近的天津之間建造了第一條時速350公里的高速鐵路之外,中國人對高鐵並無好感,而今,中國已擁有近3萬公里的高鐵網路,2018年共20億人次乘坐高鐵。地區間更加密集的經濟往來以及收到鼓勵的城市化進程,讓人口以更大的規模進入城市,特別是大城市,極大釋放了中國的消費能力。

 

不可否認,土地和房屋的估值也在這10年快速飆升,超過10倍以上的不動產價值的成長幾乎同時發生在那些特大城市。雖說大規模的信貸擴張和沿海特大城市的房價曾面臨一度失控的風險並造成一些後來的問題,但客觀地說,貨幣擴張總體上依然支援了收入和經濟規模的迅速擴張。

 

意外發展的網路業

 

有意思的是,在這期間得到更多擴張機會的並不是那些經受外部衝擊的加工製造業,而是10年前還幾乎不存在的新的商業形態。

 

中國目前是全球電子商務和行動支付最發達的國家。2018年,中國擁有超過8億的網路使用者,行動支付的規模約為24兆美元,是美國的160倍。2008年,得以進入全球最大市值排行榜的中國公司,還全是國營銀行或石化公司,10年後則被阿里與騰訊取代。

 

也就是在2008年之後的10年,中國一躍成為擁有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網路和高科技公司的國家之一。

 

這一切看上去很意外。

 

即使那時候製造業提供了中國大多數的就業職缺,但2008年之後製造業的表現並不亮眼。相反,由於鼓勵內需的政策和就業者工資超常的增加,它反而遭遇持續的危機和挑戰。

 

網路和網路賦能的新科技公司的蓬勃發展起初並不是政府規劃中的議題,更沒有產業政策的支持。僅僅因為監管者無法完全理解這些新的玩意意味著什麼,以及會有什麼樣的前途,它們意外地成就了2008年之後的中國經濟。

 

更重要的是,這種情形的出現幾乎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經濟的結構。

 

儘管GDP的統計方法無法真實捕捉這一結構性的變化,但不可否認,現今中國的網路和科技公司每年創造著數以千萬的就業機會,成為過去10年中國最具活力的經濟成分。

 

弄清楚過去10年的真相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經濟學家對質疑中國GDP數字比弄明白它的真實變化,表現出更大的興趣。

 

前不久,布魯京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國這些年GDP平均每年都被高估了12%,意味著中國實際經濟規模最多也就只有官方資料顯示的70%。

 

可是經濟學家當中,又有多少人真的懷疑過去10年中國經濟的實力驟然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水準,並直逼美國的這個現實呢?想必懷疑論者應是極少數。

 

因此,我們真正需要弄清楚的是,中國經濟怎能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的10年躍上了它今天的等級。

 

GDP資料或許只是中國真實經濟實力的一個極不完美的指標。

 

 

(責任編輯:簡嘉宏)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China’s Decade of Sweeping Economic Change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