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曼
● 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Université Libre de Bruxelles)教授
麻疹再度回歸。
據報,在歐洲和美國幾乎已經消失數十年的麻疹病例激增,僅2017年全球就有高達11萬死亡病例。
故意不接種疫苗的兒童是此次流行病的主要受害者,同時也是造成麻疹流行的主要原因。
反疫苗主義的歷史就像疫苗本身一樣悠久。
但自1998年來,反疫苗情緒迅速上升,當時,在一次頗具里程碑意義的醫學「假新聞」案件中,維克菲爾德(Andrew Wakefield)及合著學者在著名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雜誌上發佈了一篇論文,聲稱他們發現了麻疹、腮腺炎和風疹疫苗(MMR)有可能誘發自閉症(autism)。
隨後一項全面調查顯示,上述論文純屬偽造。
但不幸的是,截止2010年《刺胳針》撤回這篇論文時,它已經為反疫苗運動注入了新的活力,助長了人們對麻疹、腮腺炎和風疹疫苗日益加深的不信任,從而導致疫苗注射量顯著降低。
人們不僅反對麻疹、腮腺炎和風疹疫苗,有關其他疫苗可能產生不良影響的未經證實的說法開始在網站、部落格(blogs)和社群網站上流傳。
對許多人而言,這些說法比科學證據、醫學專家建議或公共衛生當局的推薦更為重要,因為反疫苗活動人士堅持認為,儘管在此問題上存在嚴格立法,但上述機構的觀點已經被利益衝突所扭曲。
由此所導致的疫苗覆蓋缺口後果非常嚴重。
目前美國和許多歐洲國家的疫苗普及率已經不足以支撐所謂的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而群體免疫只有在足夠大比例的人口均接種疫苗,從而破壞病毒的傳播鏈時才能成為可能,以麻疹病毒為例,必須達到90%以上。
群體免疫能夠保護那些尚未接種疫苗者,也可以保護那些因為合理的醫療原因(例如免疫功能受到損害)而不能接種疫苗的人。
從這個意義上講,疫苗接種不僅限於個人福利;而是一種社會團結行為(social solidarity)。
這解釋了為什麼越來越多的政府正在想方設法促使父母為子女進行疫苗接種。若干美國州和歐洲國家(包括法國和義大利)已頒佈法律,強制接種若干疫苗,並禁止未接種兒童進入學前班和兒童保育中心。
澳洲採取了更進一步的措施。
除禁止未接種兒童進入學前班和兒童保育中心的「不注射,不入園(no jab, no play)」政策外,澳洲還實施了一項「不注射,不付款(no jab, no pay)」政策,禁止不為子女注射疫苗的父母領取兒童福利。
這項政策得到了嚴格的執行,同時,這項政策並不豁免那些因哲學或宗教原因而反對疫苗接種的家庭。
這項財政政策僅僅是溫和地提高了疫苗接種率。從2015年12月實行這項政策到2017年3月,澳洲1歲兒童的免疫率提高了近1%。
但因為即使在削減父母的政府福利情況下仍有數千名兒童未接種,顯然強制疫苗接種舉措並不足以恢復並維持長期的疫苗普及率。
教育才是真正的關鍵,尤其是對年輕人的教育。
有關免疫益處的教育計畫通常針對家長和衛生專業人士。但年輕人可以在逆轉抗拒免疫接種的潮流中發揮關鍵作用。有關最常見性傳播疾病的人類乳突病毒(HPV)接種討論,便代表一個重要的機會。
通常在青春期或成年初期感染人類乳突病毒,是誘發女性子宮頸癌(cervical tumor)和男性口腔癌(oropharyngeal tumor)的主因。但自2006年來,已經出現了安全和有效的人類乳突病毒疫苗,每年可避免30餘萬人死於癌症。
人類乳突病毒疫苗目前建議讓青春期前的女孩和男孩接種。
但由於家長的抵制,全球人類乳突病毒免疫率並不足以保障群體免疫,這解釋了為什麼教育同樣應當針對青年一代,接受過疫苗教育的年輕人可以承擔起宣傳疫苗接種的重任。
花樣年華的青少年能夠充分理解人類乳突病毒免疫接種對其自身、性伴侶及群體的重要性。
事實上,人一生中針對健康問題的信念和態度恰恰在此期間形成,他們僅僅需要通過教育計畫有效傳遞準確的資訊,上述教育計畫不能僅限於學校教學,還必須利用漫畫、以遊戲為基礎的媒介、社群媒體和其他數位技術等各式工具。
為確保可信度和效率,上述舉措必須獨立於疫苗生產廠商和遊說團體。
鼓勵年輕人與父母探討人類乳突病毒疫苗並作出明智的決定,可能會導致更多人接受其他能挽救生命的疫苗接種。
因為免疫計畫有效性是健康的關鍵決定要素,一次轉變就可能成就一次對公共衛生的衝擊。
在針對氣候變化,或者在美國針對槍支管控的鬥爭中,青少年運動已經在改變人們的思維和政治議程。
現在是時候動員年輕人克服對疫苗接種的抵制,這樣我們才能將麻疹等疾病留在它們本應屬於的過去。
(責任編輯:簡嘉宏)
(原標題為《Mobilizing Young People Against Anti-Vaxxers》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