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G2視角:科技冷戰讓世界不扁平 創新知識越來越集中

慕尼茲(Manuel Muñiz) 2019年05月04日 12:00:00

慕尼茲

 

• 美國哈佛大學資深副研究員

 

在川普政府與中國的貿易衝突背後,潛藏的是長存的恐懼,恐懼美國可能在全球科技競賽當中失去優勢。

 

不只川普有這種想法。中國的「中國製造2025(Made in China 2025)」旨在確保中國在網路能力、人工智慧、航太及其他先鋒部門的優勢,更廣泛的說,對於美國決策圈,中國製造2025不只是經濟挑戰,也是地緣政治的威脅。

 

咸信美國電信基礎建設、智慧財產權,以及美國在東亞的軍事地位都將岌岌可危。

 

G2的世界

 

科技造成地緣政治情勢緊張(geopolitical tensions),這與許多學者與決策者的預測相悖。就在2000年代中期,有些人認為地理不再是全球市場運作中的重要角色。

 

全球化與科技將會讓世界變得「扁平(flat)」,競爭將完全平等,人才會自動平均散佈到各個地區與 

 

劍橋、麻州、矽谷、中國深圳,這幾個重鎮是世上高階數位與科技工作者的集中地。為何如此並不完全清楚。但是有些學者開始將數位人才集中歸因在「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扮演的角色上,隱性知識就是圈內的know-how,比如產業實務與程序,或是只有在非常專精的領域才有價值的科技專長。 

 

知識愈來愈集中,科技研究與創新的商業發展也愈來愈集中。 

 

這種趨勢的衡量指標是「獨角獸(unicorn)」出現在世界的特定地區,獨角獸是指市值至少10億美元的新創企業。若以此衡量,光是中國與美國就囊括了幾乎所有世界上的科技新創。

 

在創新的領域,我們很快就會進入雙強(G2)的世界。

 

世界並不扁平

 

此外,愈來愈多證據指出,成長集中在利用數位科技企業生產力擴張的企業。 

 

在過去10年,一小群OECD稱之為「前鋒公司(frontier firms)」的企業幾乎占了全球的所有生產力長成長,至於「落後公司(laggard companies)」,也就是所有其他的公司,基本上完全生產力完全沒有成長。

 

這種不平衡創造了假象,讓人以為生產力成長是集體趨緩,真正的議題是企業類型的分別愈來愈明顯。

 

科技「know-how」、創新與生產力成長高度集中,讓競爭變得更像零和(zero-sum)賽局,也更趨向地緣政治競爭。能夠有效吸引到人才的地區限制了其他地區的科技移轉過程,因此只有少數贏家能夠達到怪素的生產力成長與競爭的主導地位。

 

如此一來,中美競相吸引人才與前鋒公司也就愈來愈難以避免。 

 

讓問題變得更複雜的是中國並非民主政體。中國政府不僅使用先進科技來壓迫異議分子、監控國民,也用來回應公民的需求,並改善公共服務。這些資訊能提供近乎完善的資訊,協助官員管理愈發複雜的社會、政治及經濟系統,並藉此消除讓以往威權系統終結的力量,特別是蘇聯。

 

人工智慧與大數據很有可能有益於威權政權。

 

我們應該為即將到來的衝突做足準備,就像原先的冷戰,美中爭取科技主導地位的競爭會在世界各地引發漣漪效應(ripple effect),可能會造成對全球化更強力的反擊,原先各領域都有需要憂慮的問題,現在又要多考慮國安問題。

 

結束全球市場,回到孤島的時代,各國各自握有專有資料與科技,這會是個很誘人的想法。

 

科技冷戰

 

誠然,美國與歐洲長期支持開放市場,他們也相信嚴謹的競爭政策,這些現在都備受考驗。

 

歐洲與美國的市場會對中國企業開放嗎?西方當局採取反托拉斯(antitrust)的態度,他們會不會冒著將全球市場拱手讓給中國重點企業的風險,拆分自己國家的科技巨頭?這些都取決於中國是否願意在國內建立公平的競爭環境,也就是落實經濟自由化並削弱國家基於政治目地對經濟的干預。

 

以現況看來,中國要走的完全是相反的路線。

 

如果威權政體在科技競賽中勝出,如果新興科技讓該國政府不需要讓政治開放,就能達到更佳的治理,各國政府會銘記在心。這就是為什麼即將到來的科技冷戰經不只是累積資料、蒐羅人才,以取得經濟與地緣戰略的優勢。

 

跟冷戰一樣,這攸關自由民主的未來。

 

 

(翻譯:陳毅澂,責任編輯:簡嘉宏)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The Coming Technological Cold War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標籤: 冷戰 數位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