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亞生
●MIT史隆管理學院全球經濟與管理教授
批評人士經常聲稱,中國正在利用龐大的「一帶一路」倡議,當作某種形式的強制性「債務陷阱外交」,控制加入中國跨國基礎設施投資計畫的國家。但正如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布勞迪甘姆(Deborah Brautigam)最近指出的那樣,這種風險經常被媒體誇大。事實上,一帶一路可能對中國本身帶來另一種風險。
在最近召開的北京一帶一路峰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似乎承認了對「債務陷阱」的批評。習近平在致辭中表示,「建設高質量、可持續、抗風險、價格合理、包容可及的基礎設施,有利於各國充分發揮資源稟賦。」
這是個令人感到鼓舞的訊息,因為表明了中國已經更加意識到一帶一路的債務影響。全球發展研究中心(Center for Global Development)的一項研究得出結論,參與一帶一路的63個國家中有8個面臨「債務困擾」的風險。
但正如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名言,「如果你欠銀行一百英鎊,你就有麻煩了。但如果你欠銀行一百萬英鎊,那就是銀行的麻煩了。」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下,中國很可能會成為一位被欠了一百萬英鎊的銀行家。
尤其是中國可能淪為「議價能力衰減模型(Obsolescing Bargaining Model)」的受害者。該模式指出外國投資者對在地國投資越多,其議價能力就會越少。像一帶一路那樣的基礎設施項目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因為這些項目數量龐大,而且是實際的鋼筋水泥,只有建設完畢才具有經濟價值。
不出所料,一些一帶一路夥伴國家現在要求重新談判條款,而且通常是在專案啟動後才如此要求。中國可能被迫提供更有利的讓步,確保項目正常進行。比如馬來西亞就在4月中旬宣布,去年大選之後被政府擱置的一項重大一帶一路鐵路項目將在「重新談判後」繼續進行。據媒體報導,建設成本降低了三分之一。其他夥伴國家可能也會要求減免和註銷債務,這些成本最終將由中國儲蓄者承擔。
在繼續推進的過程中,一帶一路可能會為中國帶來額外的隱性成本。首先,在基礎設施項目上賺錢是非常困難的。人們普遍認為基礎設施投資可以推動經濟成長,但這方面的證據還很薄弱。事實上,中國本身就是在其成長起飛之後才建立了大部分現有基礎設施。比如在1980、1990年代,儘管鐵路網總里程較短,但中國的成長速度遠高於印度。根據世界銀行的資料,1996年中國有總長5萬6678公里的鐵路,印度則有6萬2915公里。中國的成長不是由基礎設施來啟動,而是改革和人力資本投資。如果無法在一帶一路國家達到經濟成長,成本可能最終只能由中國企業承擔。
此外,中國的許多一帶一路合作夥伴國家都存在風險,包括該計畫下的主要投資接受國巴基斯坦。除了極高的政治、經濟和違約風險之外,該國在教育指標方面的評分也很低。根據一份報告,巴基斯坦的識字率在221個國家中排名第180名。這也是中國在巴基斯坦投資的潛在危險訊號,因為研究表明有形基礎設施的投資只會為那些人力資本水準較高的國家帶來成長。中國本身也從基礎設施投資中受益,因為他也在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
同時也不應將一帶一路與馬歇爾計畫(Marshall Plan)相提並論。馬歇爾計畫是二戰後美國幫助重建西歐的援助計畫,也是大規模投資項目如何促進成長的一個案例。而馬歇爾計畫之所以如此成功,而且花費成本比一帶一路少,是因為該計畫幫助的國家治理良好,只是因戰爭而暫時受到破壞。這裡的援助只是刺激成長的開端。相比之下,一些一帶一路國家深陷經濟和治理問題的泥淖,缺乏達到成長的基本要素。僅幫助這些國家建立基礎設施是不夠的。
最後,一帶一路可能會進一步強化中國的國有部門,使其中一種長期威脅該國經濟的因素進一步彰顯效果。根據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的一項研究,2018年上半年私營企業僅占一帶一路投資的28%(根據最新資料),比2017年同期下降12%。
一帶一路的龐大規模,再加上中國國有部門盈利能力不足的現況,代表該計畫下的專案可能需要中國各大銀行的大力支持。因此,一帶一路投資將不可避免地和國內私營部門爭奪資金,以及越來越寶貴的外匯資源。而這些國內私營部門正面臨高課稅與貿易戰帶來的痛苦。
此外,中國私營部門重要組成元素的西方企業正在退出該國。包括亞馬遜(Amazon),甲骨文(Oracle),希捷(Seagate)和優步(Uber)在內的幾家美國公司,韓國的三星(Samsung)和SK海力士(SK Hynix),以及日本的東芝(Toshiba)、三菱(Mitsubishi)和索尼(Sony),都已經縮減或完全放棄在中國的業務。這在某種程度上導致2017年美國對中國的直接投資只有26億美元,2002年為54億美元。
這項發展令人擔憂。透過一帶一路,中國正與世界上一些最專制、經濟不透明且落後的國家捆綁在一起。與此同時,貿易戰、強大的國有部門和保護主義使中國與西方漸行漸遠。
中國之所以能產生和發展出承擔一帶一路的能力,正是因為其經濟向全球化、西方技術和專業知識敞開了懷抱。與西方的互動相比,一帶一路可能會催生將為中國經濟帶來麻煩的風險和不確定因素。隨著中國經濟放緩及出口前景越來越受地緣政治因素所影響,也有必要重新思考一帶一路的步伐、範圍和規模。
(原標題為《Can the Belt and Road Become a Trap for China?》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