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虐童視角:10億兒童受虐 經歷身體、性和心理暴力

 

蔓德拉

作家,南非前總統曼德拉(Nelson Mandela)孫女

 

 

克魯格

●WHO疾病計畫主管

 

 

泰勒

●GPEVAC執行主任

 

在5月的世界衛生大會(WHA)上,我們闡述了為何政府和聯合國機構必須將更多資金投放在預防非傳染性疾病(NCD)、傷害和兒童暴力的措施上。

 

本文作者之一的蔓德拉在大會上講述了自己13歲的女兒如何被一位酒駕司機奪走性命,以及如何她在孩提時代被成年人施加性暴力。「這是一種權力濫用,也是破壞信任,」她在大會上說,「這讓我遭遇情緒和精神傷害,這導致我自殘,數次試圖自殺。這導致我酗酒和依賴藥物。」

 

我們希望蔓德拉的自揭傷疤能提醒全世界領導人,暴力、精神和性創傷,以及藥物濫用是相關聯的問題,能夠對兒童一生造成深刻持續的影響。

 

這方面的例證不勝枚舉,光在2019年,據估計就有10億兒童會在家中、學校、網上和社區經歷身體、性和心裡暴力。1/4的比例遭遇身體虐待,假若是女童的話,近1/5會在一生中遭遇性虐待。

 

兒童暴力由來已久,無處不在,不管是哪種性別、哪個地區。擦亮眼睛,我們可以看到關於受害者的報導層出不窮。這些報導來自社會各界,既有說家人將自己賣給老鴇的印度小女孩,也有揭露自己童年時期遭到父親暴力相向的法國演員貝卡羅(Thierry Beccaro)。

 

這些和其他數不清的創傷故事表明,暴力的影響將持續到暴力事件發生後很久,受害者通常必須承受終身社會、情緒和認知後果,他們更有可能發生抑鬱、焦慮和自殺,也更有可能罹患心臟病、糖尿病和愛滋病。

 

這些影響還會延續到下一代,因為在家庭暴力環境中成長的兒童,也更有可能成為施暴者,在成年後進入另一段暴力關係。

 

儘管如此,預防仍是可能的,回應服務可以更加普及,並且解決問題的政治意願也處於歷史最高水準。作為2015年永續性發展議程的一部分,全世界領導人承諾要在2030年消滅一切形式的兒童暴力、虐待和忽視。

 

為了捍衛所有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免受恐懼、忽視、虐待和剝削,全球阻止兒童暴力合作組織(Global Partnership to End Violence against Children)及附屬基金在2016年成立。同年,世界衛生組織發佈了《INSPIRE》報告,列出了證明能夠成功減少兒童暴力的7個策略。

 

衛生政策是進步的關鍵要素,在這方面,頗有一些令人振奮的消息。

 

舉例,2017年,印度國家衛生政策(National Health Policy)將性別暴力列為印度七大公共衛生問題之一。類似地,盧安達(Rwanda)的國民生育健康戰略已將預防和應對性暴力列為最重要的工作事項之一。

 

除了這些特例,人們也在採取廣泛的努力推動兒童全民健康覆蓋,協調各衛生部門和兒童保護部門的政策。更多各國政府和公共衛生機構正認知到,暴力與精神健康之間存在聯繫,並正制定積極措施來為受害者提供心理支援。

 

但革命尚未成功。

 

許多地區還沒有暴力預防和應對服務;即使存有這些服務的地區,兒童也得不到有力的條款保護。從醫療、心理諮詢、到刑事審判,部分國家的眾多公共部門都缺乏訓練有素的專業人士為兒童暴力的倖存者提供照護。

 

全球衛生界先前便已面臨了類似的挑戰,在消滅因瘧疾、結核病和可預防疾病所致兒童死亡方面,吾人已取得長足的進步,這些進步源自政治和金融承諾,以及政府和多邊機構的持續的關注與行動。

 

解決兒童暴力問題也需要同樣水準的承諾和行動。

 

投入必要的投資,消滅兒童暴力還能夠加速實現眾多其他可持續發展目標,但假若不進行這些投資,那麼在邁向全民健康、高品質教育和其他永續性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方面,好不容易取得的進步也將被抵消甚或逆轉。

 

蔓德拉曾觀察指出,「最能彰顯一個社會的靈魂的,莫過於它對待它的兒童的方式(There can be no keener revelation of a society’s soul than the way in which it treats its children.)。」 

 

要保持2019年第72屆世界衛生大會的動能,人類必須認識到兒童暴力相關的故事和令人震驚的統計數字,以目前所取得的進步的經驗看,世界領導人必須加倍致力於確保所有兒童都能獲得他們應得的安全與機會。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No Excuse for Violence Against Children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標籤: 兒童受虐 WHO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