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希舟
• IHS Markit董事總監
中國近年來大肆設立如上海合作組織(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AIIB,簡稱亞投行)與新開發銀行(New Development Bank)等新多邊機構,引發各國擔憂中國是否意在推翻當前世界秩序。
然而,這樣解讀忽略了一個關鍵事實:中國從目前的世界秩序中受益匪淺,非但會持續積極參與其中,必要時甚至會大力捍衛該秩序。
雖說中國對於制定現下盛行的多邊規則與架構並無話語權,不過中國政府亦盡力照著規則走。2001年12月,中國同意許多貿易規則並降低、甚至取消超過7000多項關稅、配額與其他貿易壁壘(trade barriers),為的就是爭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中國的犧牲物有所值。
世貿組織的會員國身份不僅保障中國在國際貿易關係中的利益,還為其創造無數商機並開拓新市場,更大幅提升成千上萬中國人的生活品質。倘若沒有以規則奠基的全球貿易系統,中國根本無法成為今日的超級大國。
正是因為中國深知箇中原由,所以才會在川普政府堅持拒絕聘任世貿組織上訴委員會(WTO Appellate Body)法官後,參與維持委員會的談判,川普聲稱上訴委員會的爭端解決委員會(Dispute Settlement Body, DSB)機制置美國於不利,儘管美國在此機制下的勝訴紀錄遠勝於其他國家。
中國的經濟起飛帶動與其他領域的合作需求,包括能源。由於能源產業未能因應2000年初期的世貿入會潮,以至於發電廠數量趕不上暴增的工廠需求,許多工廠不得不使用進口柴油驅動自家的發電機,導致國際油價飆漲。
中國在全球能源市場崛起的新勢力引起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的關注。
國際能源署在1973年石油危機後設立,目的是預防石油供給波動,IEA係為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簡稱經合組織)主導並由工業化國家創立,對於非經合組織會員國的中國無權管轄。然而中國瞭解全球能源市場的穩定至關重要,因而定期與位在巴黎的IEA對話。
國際能源署署長比羅爾(Fatih Birol )於2015年9月首次正式出訪中國,數月後,中國成為第一個以「協會」身份入會國際能源署的國家,以鞏固彼此合作關係。2016年,國際能源署任命一名中國能源長官擔任比羅爾的特殊顧問。
隨著中國擴大能源使用,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理當增加,中國在全球氣候治理的地位更是日益重要。中國已簽署1992年涉及生物多樣性、沙漠化及氣候變遷等議題的里約公約( Rio Conventions),以及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 Kyoto Protocol),內容制定具約束力的減排目標。中國更在2004年挺身而出領導氣候行動,與歐巴馬政府共同就氣候變遷發表聯合宣言。
世界兩大經濟體的共同聲明無異是給世界打了一劑強心針,最終2015年巴黎協議( Paris climate agreement)應運而生。即使川普宣佈美國退出巴黎協議,中國主席習近平依舊誓言捍衛協議到底。
時至今日,中國仍是少數有望實現減排目標的主要經濟體之一。
儘管中國崛起為世界強權,更強力保衛多邊主義(multilateralism),當前的機構還是無法給予中國相應的對待。舉國際貨幣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對待中國的方式為例,國際貨幣基金改革的目的是:確保配額與投票權能反映出新興經濟體日漸強大的影響力,如中國在2010年獲得批准,但直到2016年批准才生效,種種舉措依然是差強人意。
中國認為,(相關國際)機構未能因應崛起、或發展中經濟體逐漸壯大的勢力進行適度調整,進而損害國際機構的正當性。為了打造公平競爭環境,2014年,亞洲各國政府共同設立亞投行,比起國際貨幣基金或世界銀行(World Bank),中國在此多邊融資機構的亞投行中更具影響力。
這並不代表中國要拋棄,更遑論是顛覆世界秩序。
亞投行與現有機構的管理和治理制度密切相關,投資政策亦是如此,會有這種情形也不意外,畢竟亞投行大多資深高層在其他發展銀行,如世界銀行等都手握大權。亞投行在特定領域中的規定甚至更為嚴苛,如煤業。
再者,不說亞投行安分守己外,亞投行更攜手現有多邊機構共同合作。2016年,亞投行與世界銀行簽署一項共同籌資框架協議的投資計畫;一年後,雙方又簽署了一份備忘錄,強化彼此合作與知識分享。國際貨幣基金甚至表達與亞投行的合作意願。
倒不是說中國永遠不會挑戰多邊規則或結構,相反地,倘若事關中國的「核心利益」,也就是領土完整(territorial integrity),中國絕對是不屈不撓。2016年海牙常設仲裁法院(Permanent Court of Arbitration)裁決中國沒有宣稱南海主權的歷史權利;針對這項指稱中國嚴正拒絕,中國的態度表露無遺,領土是一點也不能少。
不過前述為少例,並非常例,畢竟美國也對國際法庭的裁決置若罔聞。
1986年,海牙國際法庭(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裁決美國違反國際法,協助尼加拉瓜反對派(Contra)侵害了尼國的主權,美國也是拒絕接受判決,公開表示將無視未來所有聽證會。
中國外交部前副部長何亞非大使於2017年寫道:中國「既無意也沒興趣將現有的全球治理系統重新洗牌。」
再說了,中國領導人不是不知道,身在其中的他們可是獲益良多。
(編譯:盧思綸,責任編輯:簡嘉宏)
本文是德國科爾伯基金會(Körber-Stiftung)與慕尼克安全會議關於多邊主義的未來、最佳多邊策略及區域多邊合作觀點專案聯合行動的一部分。自9月19日起可下載完整專案。
(原標題為《China is Committed to Multilateralism》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