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赫尼克
● Landesa智庫執行長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在針對氣候變遷與土地的最新報告中嚴正警告,世界糧食供給正飽受威脅。警訊無所不在,全球上億人口深受飢餓與營養不良所苦,造成近來規模最大的移民潮。
要讓人們能留在原處,首先也最重要的是,加強保障他們在那塊土地上的權利。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斷定,氣候變遷逐步升級之際,提升糧食安全需要一場土地利用的革命。其中,農民必須貫徹良好的農業規範(agricultural practices),採納進步的灌溉方式、梯田和混農林業等,以增進氣候韌性(climate resilience)、保護土壤與樹林,並提升生產力。
然而,上百萬的鄉村居民大多因地權不受保障( insecure land rights),而欠缺投資這項改變的穩定性與機會,隨著氣候變遷日漸加劇,他們越來越難以維持生計,糧食供給也越發艱困。
許多鄉村農家僅勉強度日,更別說是脫貧。
拉丁美洲為全球土地分配最不平均的地區,該問題尤其明顯。
拉丁美洲所有的耕地逾半以上由1%的農場把持,鄉村居民及原住民的地權特別容易受侵害,這導致他們無法善加利用生產力最高的資產,甚至無法寄望這項資產能持續擁有。
尤其在中美洲,土地不平等(land inequality)與氣候變遷造成的飢荒令民眾苦不堪言。
橫跨瓜地馬拉(Guatemala)、薩爾瓦多(El Salvador)、宏都拉斯(Honduras)及尼加拉瓜(Nicaragua)的「乾旱走廊(Dry Corridor)」耕種面積佔中美洲基礎糧食作物小型生產者的一半,但連續5年乾旱不斷,加速土地退化,嚴重打擊作物產量及經濟安全。
目前,乾旱走廊約有140萬人需要糧食救援,但目前僅16萬人獲得支援。無論是遷居國內都市區域,或是跨越國界至糧食安全較受保障的地區,移民往往看似唯一的選擇。
絕大部分抵達美國南部邊界數千名無依無靠的移民來自中美洲,絕非偶然。
規模如此龐大的移民潮和城市和鄉村的地權都有關。
移民至城市的人口最後經常在貧民窟落腳,居住空間狹小住宅短缺,更別說享有基礎設施服務,如大眾運輸工具、乾淨用水及衛生設備、學校和醫療保健資源。貧民窟居民有很高的風險被迫遷離,尤其是因為他們之中合法居留的寥寥可數。
這些移民通常不會考慮回到鄉村地區,因為往往無法對他們拋棄的那塊土地在法律上主張權利,留下來的農家可能成為較富有、有權勢的地主掠奪土地的對象,最終也只好移民。
隨著氣候變遷不斷使可耕地總面積縮水,爭奪為數不多的耕地在拉丁美洲和全球範圍皆層出不窮。
問題影響範圍廣大,但解決方式卻簡單明瞭,那就是透過法律改革加強保障鄉村社區的地權。若土地所有權受保障,農民便擁有餘裕及動機為提升氣候韌性及生產力投資,並因此提升社區與國家的糧食安全。為這類投資提供目標明確的支援定能加速改革。
透過許多援助捐贈者、國際機構和非政府組織(包括我所屬的組織蘭德薩農村發展研究所(Landesa))所付出的努力,我們能幫助打破貧窮世襲(cycle of poverty)的循環,改善經濟及發展成果。
土地改革(land reform)是推動「亞洲四小龍(Four Asian Tigers)」經濟的秘辛,中國的經濟奇蹟則是建立在鄉村農民土地私有制(individual tenure rights)上,同樣的手段早在全世界如印度(India)、盧安達(Rwanda)和吉爾吉斯(Kyrgyzstan)等地成功活絡鄉村經濟。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聲稱,來自中美洲的移民潮是美國的「國家安全危機」,不僅拘留無依無靠的移民,更將孩子和家庭分開,送至照護機構。
事實上,美國在南部邊境面臨的問題是人權危機,需以正向的方式解決,比起聚焦於懲罰,美國政府和其他救援捐贈者應直搗移民潮的根本原因。
這表示,他們應投資能強化經濟與糧食安全的發展計畫,避免地權不受保障在全球最貧困的人們身上施加無形的重擔。
(翻譯:曾文怡,責任編輯:簡嘉宏)
(原標題為《Strengthening Land Rights Will Curb Migration》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