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德雷
●世界銀行前執行董事
塞爾
●法國巴黎銀行執行董事
自各國領袖簽署《巴黎氣候協定》(Paris Climate Agreement)、啟用聯合國2030年議程的17項永續發展目標,已邁入第4年,全球環境危機卻持續惡化。
兩極冰層加速融化,溫室氣體排放攀升,亞馬遜及印尼雨林燃起巨火,颱風、龍捲風、洪水等天災也不斷加劇,為全人類帶來不堪設想的後果。
世界是如何步步偏離了永續發展(sustainable growth)的集體願景?
過去10年的氣候行動主要在唱名表彰那些採取綠色措施的企業和政府,同時點名聲討那些維持傳統政策者。但這並不足夠。我們必須徹底重思如何打造一個更永續的世界。
在擴大綠色措施、為投資者避險、降低資金成本等作業中,金融部門需扮演領航角色。此外,永續成長是一項整合型的任務,金融機構因此更須與各國政府、監管機構、企業、非政府組織及公民緊密合作。
為此,銀行界(包括各國央行)近期建立了「責任銀行原則(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Banking)」及「綠色金融合作網路體系(Network for Greening the Financial System)」。這些平台,加上2006年啟用的「責任投資原則(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可望為促進經濟主題永續化的金融措施奠定基礎。
許多金融機構已停止投資化石燃料,轉而挹注更低碳、高資源效率的產業及公共建設計畫,以推動能源轉型。
歐洲光是在2016至2018年間,為減碳綠能企業提供優惠貸款的「永續指數連結貸款」額,就從零增加至400億歐元。同樣起源自歐洲的全球綠色債券發行量,也可望在今年達到2000億美元,其中,中國即占兩成。
為了落實《巴黎協定》及永續發展目標,我們要鼓勵所有人都更加環保——無論是高污染企業、小農或是消費者。要做的是提供綠能轉型實際金援,而非對那些環保成績不如人的經濟主體敬而遠之。
但改變銀行的能源融資模式,或發行永續指數連結貸款、綠色債券,都不足以成就這樁能源轉型大業,吾人需要一套真正將投資者期許納入考量、且兼具效能與可伸縮性的方針。
以下兩種可能性看起來尤具發展潛力。
其一,新「轉型債券(transition bonds)」的資助對象,可以指向那些幫助企業永續、減碳減廢、並透過公平貿易與職場規範促進社會福祉的專案。水泥、挖礦、鋼鐵、油氣及農業部門,都是首選金援對象。
儘管2019年稍早才剛出現轉型債券的討論聲量,投資者已清楚表現出興趣與需求。他們要求公布更多資訊、進一步透明化、以及更多角化的投資以俾涵納更多產業。投資者要的也不僅僅是從中取利,更亟望參與其中。潛在債券發行人對這種債券同樣興趣日增,他們必須向投資人證明已踏上了能源轉型之旅。
就此而言,2019年至今為止發行的兩張轉型債券,引發了以下問題:如何為「轉型」定義出普世肯認的標準?此時此刻沒有一套「轉型準則」,去促使發行人將「綠色及社會型債券發行要點(Green and Social Bond Principles)」納入融資需求考量,造成債券收益之用途未必合乎這些要點。
誠然,人們期待發行公司在綠能轉型和債券收益的使用上保持透明。但究竟怎樣構成轉型,現在係由投資人與發行人間視個案認定。因此,未來的轉型債券,勢必得錨定於與綠色債券市場一致的常規、標準及公開機制。
第二個轉型融資的良機在於混合融資,或其它為公共利益籌募民間資本的合作計畫。這些計畫可聚集含多邊組織在內的廣大公私持份者,資助對環境或社會有重大影響力的計畫。
此外,混合融資策略也有助擴大計畫規模、降低箇中風險、並改善融資狀況。
印尼當地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 Environment Programme)共創的「熱帶區域融資(The Tropical Landscapes Financing Facility)」即一良例。此融資結合官方、民間及慈善資金,以最大化環境及社會利益。除此之外,這能保障徹底的透明度,同時不犧牲投資計畫的風險調整後收益性。
這樣的計畫旨在打造一良性生態系統,不管是就一座森林、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而言之。這些計畫必須自始就邀請那些訂定標準的利害關係人(尤其是政府、非政府組織、監管機構),以及那些在地方落實生態及社會計畫的各級參與者(如企業、農民、投資人、銀行等)。
轉型融資講求紀律、透明度、以及對溫室氣體排放量、伐林及污染程度、土壤及水質退化程度、碳截存率等環境指標的精準測量。這樣的計畫要禁得起檢視、捱得住猜疑,將需要比綠色債券更鉅細靡遺、更顯而易見也更具說服力的影響力證明。
大數據及數位科技將在保障透明、評量過程、及促成、擴大綠能轉型規模的任務中扮演要角。扎實的數據、可靠的方法,將有助建立各方的信譽、信心及信任,讓轉型之路更加順遂。
由此觀之,數位革新與「綠色金融科技」的攜手,將前途無量。
世界正面臨一場每下愈況的氣候危機。金融機構必須接掌大麾,帶動全球的響應之風。透過各種創新方針,金融界本身便可向綠色經濟過渡,並幫助他人完成轉型使命。
(翻譯:楊婷,責任編輯:簡嘉宏)
(原標題為《Financing the Green Transition》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