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歐盟視角: 任由中國來去的「遊樂場」 或主動出擊的「玩家」

畢爾德(Carl Bildt) 2019年12月17日 07:00:00

 

畢爾德

 

● 瑞典前總理

● 瑞典前外交部長

 

 

歐盟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走馬上任時承諾以地緣政治為導向,率領歐洲面對國際局勢帶來的嚴峻挑戰。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Josep Borrell)亦呼應范德賴恩的立場,反問歐盟究竟是要當能夠主動出擊的「玩家」,抑或是任由列強來去的「遊樂場」。

 

究竟歐洲將何去何從?

 

擬定對中國的戰略貿易政策以維繫雙方關係是歐洲目前最棘手的挑戰,歐盟是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而中國緊追在美國之後,屬歐盟第二大貿易國,雙邊每日貿易金額高達11億美元

 

過去幾年來,美國對中國的政策轉趨激進。

 

儘管推動國家政策的並非僅是單一因素,但「抗中(confronting China)」似乎成為少數能團結現今美國政壇的特效藥。讓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尤其心煩意亂的是雙邊貿易逆差,美國國安單位擔心的則是中國持續發展軍事與科技力量,最終很可能會考驗美國戰略霸權的地位。

 

中國的崛起無論對個別國家或是全球秩序而言無疑是一大挑戰。

 

即使不考慮中國軍事支出的增長,單純試想中國經濟規模成長為美國的2倍,這樣的世界肯定會截然不同,畢竟美國擠下大英帝國逾1世紀以來,一直在全球龍頭的位置上悠游自得,現在想到國家的地位可能朝夕不保,自然是讓美國人擔驚受怕。

 

然而美國要如何應對中國蒸蒸日上的新現實仍是模稜兩可。

 

有一票人認為與中國分道揚鑣並且逼著其他國家照做,以此能重挫中國經濟成長,為美國政局甚或是國家製造轉圜空間。另一派則質疑上述作法的成效,期待國家能制定更為詳細的政策,改變中國國內與外交方針。雖然第二種作法聽起來不怎麼引人入勝,但是也比較符合美國一貫的做法。

 

截至目前為止,美國政壇再怎麼處心積慮也是讓在位者的心血來潮牽著鼻子走,眼看再這樣下去,未來的政策制定也會是這個模式。美國雖然想拉歐盟同上一條船,不過除了喊喊話之外,也沒有進一步與歐洲針對相關議題展開策略對話。

 

同時,歐盟內部關於中國的討論亦是沸沸揚揚。

 

即便中國不再實行馬克思主義經濟,中國卻仍奉行列寧式統治制度。許多歐洲人民出於充分理由,對香港、新疆及中國其他地區的人權問題保持高度關心。另外,歐洲人對於經濟議題的擔憂也非空穴來風。

 

2019年初,前任主席容克(Jean-Claude Juncker)治下的歐盟才警告道,「中國作為經濟競爭對手,一直汲汲營營發展科技實力,追求領導全球的地位;作為體制競爭對手,它更是企圖推行另一種替代的治理模式(China is “an economic competitor in the pursuit of technological leadership, and a systemic rival promoting alternative models of governance.”)。」這番犀利言論與先前歐盟的官方聯合公報(EU communiqués)可說是大相徑庭。

 

2020年對歐盟來說動見觀瞻。

 

2019年4月北京舉辦例行的中歐峰會(EU-China summit),2020年9月,中國與歐洲各領導人將出席位在德國萊比錫(Leipzig)的中歐峰會。

 

這場峰會意義非凡,雙方是否能落實全面投資協定,為展開逾6年的協商畫下完美句點,在在考驗著歐洲與中國的關係。中歐展開實質對話也令歐盟樂觀其成,與其擴大抗中政策,歐盟更應該追求對中的策略性交流。

 

只不過一個銅板敲不響,大多還是要看屆時中國的政策發展如何。

 

姑且不談貿易投資等相關問題,歐盟切不可因自滿而大意輕忽中國帶來的安全威脅。歐盟國家應加緊在南海及台灣海峽的自由航行(freedom-of-navigation)。此外,由於歐洲國家在科技方面日益仰賴中國技術,因此歐盟應該加強重大科技領域部署的監理力道,如5G基礎建設。

 

也就是說,歐洲國家應該提升自我的科技實力與日漸壯大的中國技術相抗衡。倘若歐洲在科技領域中敗下陣來,那麼面對中國漸長的勢力也將會節節失守,況且長期來看這不僅止於歐洲,美國也會是在劫難逃。

 

中國在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少數觀察家認為中國會就此轉變為成熟的民主體制。不過中國過去10年轉趨壓迫的統治手段,只讓外界不忍卒睹又大失所望。

 

(中國)國營企業在國家羽翼下依舊佔有優勢,違背黨內意識形態的書籍遭到焚毀,人民的生活更受到中國無孔不入的滲透,人人都在揣度中國何時才會壽終正寢,不過時序變換朝代更迭,2021年中國共產黨即將迎接建黨百年紀念,然而其治下的中國仍在迥然不同的發展模式中搖擺不定。

 

無論未來的國際局勢如何,中國也不會無緣無故消失,氣候變遷乃至全球貿易系統變動等棘手問題亦需中國一同努力。如此一來,重要且具建設性的策略交流才是帶領歐盟走向康莊大道的上上之策。

 

倘若能與美國展開政策對話亦將大大裨益所有「玩家」,不過到頭來,歐盟始終都要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翻譯:盧思綸,責任編輯:簡嘉宏)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Which Way for Europe on China?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