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刺激視角:提升央行公信力 直升機撒錢是最後手段

希瑟威(Larry Hatheway) 2019年12月21日 07:00:00

 

希瑟威

 

● GAM首席經濟學家

 

近期股價與債券收益率(bond yields)大漲,暗示大眾對於經濟不景氣的憂慮漸漸消退,但全球經濟不會無止盡地擴張下去,一旦經濟再次陷入不景氣,央行將無法做出有效的因應來阻止經濟惡化。因此,提升央行公信力、並藉此有效落實往後的貨幣政策,是各國應優先考慮的當務之急。

 

在金融海嘯於2008年席捲全球以前,央行還能透過削減利率來刺激消費、鼓勵投資與就業,但金融海嘯過後這個劇本就不適用了。其中一個原因就在於,現代社會充滿太多不確定性,常常受到諸如全球化、社會老化、消費者偏好變化、貧富不均、保健費用上漲、科技日新月異等等因素影響。即使沒有受經濟不景氣影響,許多家庭及企業仍對未來前景憂心忡忡。

 

當景氣走向低迷時,這種不確定性會使經濟情勢更加惡化,當不確定性達到最高點時,即使是靠著低利率、或甚至是按通膨調整後的實質負利率(negative real interest rates)都無法刺激民眾買氣。相反地,即使利率調降,儲蓄金額反而升高,連帶導致投資支出衰退。倘若政府這時仍不透過財政政策來刺激消費需求的話,國家未來將面臨連年不斷的經濟大蕭條。

 

在這種情況下,多數人都會同意施行貨幣寬鬆政策有助於改善國家經濟。

 

按理來講,央行能透過諸多非常措施做出因應,像是負利率、購置資產、「前瞻指引(forward guidance)」等;但事實上,因外界對央行的限制日益緊縮,也使得央行無法在下一次經濟衰退時做出有效因應。

 

廣義而言,這些限制主要分為兩種:制定貨幣政策效力的法律條文、既定政策,以及限制央行決策權限的政治和體制界線。

 

一般而言,一國的法律限制因政治和體制環境以及央行管轄權的歷史而異,舉例來說,若要進行公開市場操作(open market operations),美國聯準會(US Federal Reserve)只能購入美國聯邦政府發行或擔保的債務證券;反之,日本央行卻能夠購買股票或公司債券等私人債券,相較之下擁有更大的自由度來拓展資產負債表、刺激公司融資。

 

央行擁有的權限多寡至關重要,尤其是在景氣跌至谷底、需要非常措施因應的時候。

 

舉個極端點的例子,美國聯準會無法單方面施行「直升機撒錢(helicopter money)」政策,這個由傅利曼(Milton Friedman)提出的隱喻被用來形容央行直接發錢給民眾,藉以刺激買氣的手段。為了創造現金(這也是央行的義務之一),美國聯準會必須購買資產,然而因為私營部門的借據並非合法資產,因此美國聯準會無法直接將現金分配至一般美國人的戶頭中(央行也無法讓天上掉下20美元紙鈔,即使真的有架直升機也辦不到)。

 

因此,以美國為例,直升機撒錢的現金就必須是聯邦政府透過財政轉移(fiscal transfer)給公民,並由美國聯準會購買的國庫債券所提供的。該政策只有國會和總統本人能夠制訂,但問題來了,通過該法案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然而下一次金融危機可容不得執法者拖拖拉拉,而是必須迅速果斷地展開行動。

 

可以確信的是,直升機撒錢通常被視為政府的最後手段,但即使是其他更為正統的政策,同樣也會受到政策規範所約制。

 

舉個例子,美國聯準會一直不贊同違反「零利率下限(zero lower bound, ZLB)」並引入負利率政策的舉動。然而,要是平衡實質利率(equilibrium real interest rate)在下一波經濟衰退時降為負值,這種零利率下限機制將會局限住政策的施行,並衍生出許多問題。

 

實際上,有鑑於對中性實際利率政策(neutral real policy rate)的合理評估,以及低於趨勢增長的可能性,美國聯準會內部人員估計,零利率下限可能阻止其在一天2/5的時間中提供較低的實際利率,這項政策的失敗將關係到經濟能否復甦,甚至威脅到美國聯準會的獨立運作。

 

央行行長也同時受到政治及體制面的約束,歐洲的金融機構(特別是德國央行)、退休人員及銀行儲蓄者都不樂見負利率政策施行。雖然我們仍無法斷定,選民對貨幣寬鬆政策所抱持的反對意見是否約束了歐洲央行(European Central Bank)採取更有力的行動,但可以肯定的是,歐洲央行提心吊膽的態度大大地破壞了自身信譽。

 

雖然歐洲央行堅決反對高通膨,卻一直容忍目標之下的通膨發生。

 

2012年當時的歐洲央行總裁德拉吉(Mario Draghi)立下了著名的承諾,即「盡一切可能(whatever it takes)」挽救歐元,但他從未展現相同的決心確保通膨能達到銀行的法定目標。

 

經濟學家一致認為央行公信力強化了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倘若消費者、工人、企業都不信任央行能履行其職責,他們在行為上也會做出相應調整,大眾若是對低通膨抱持預期心理,將導致最終結果走向低通膨的局面。

 

這樣的結果並非沒有代價,通膨過低將無法調降實質利率,尤其是在大眾普遍反對負名義利率(negative nominal rates)的情況下更加困難。在這種情況下,那些不願意履行其通膨目標的央行將半放棄掉其最重要的政策工具:在景氣低迷時期削減實質利率的能力。

 

有鑑於傳統貨幣政策的傳導渠道被證實效果不佳,央行若是喪失有力的政策工具,後果將不堪設想。

 

此外,貨幣寬鬆政策也無法有效調降利率,因為要是其他央行也採取同樣的寬鬆政策,將相對減少貨幣貶值、提高淨出口的可能性。即使貨幣寬鬆能提升資產價值,但若僅止於富裕階層受惠,整體的消費能力將很難進一步提升。

 

倘若央行每當經濟衰退出現時才來補救自身缺陷,結果肯定為時已晚。但如果央行能早一步做出改變,將很有可能重拾過去的公信力。

 

比方說,歐洲央行能立刻對外承諾將「盡一切可能」達成對稱性通膨目標(symmetric inflation target),並透過下一輪的貨幣寬鬆政策支持其主張。如果央行能在大眾對經濟復甦的信心回升時提出該項承諾,將會對大眾傳達強而有力的信號:政策變化是結構性的改變,而不僅僅是遲來的補救措施。

 

央行行長也必須重新審視法律及自我施加的政策限制,透過修正或移除那些影響政策彈性的條文,藉此避免「尾端風險(tail risk)」情況發生。

 

在危機到來前展現行動意願,雖然這對央行來說輕而易舉,卻能保護最重要的資產:對自身進行的事務清楚了解且深信不疑。

 

 

(翻譯:高振嘉,責任編輯:簡嘉宏)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Restoring Central Banks’ Credibility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