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華倫視角:21世紀美國需要的經濟政策:再分配、創高薪、穩定生產 

艾塞莫魯(Daron Acemoglu) 2019年12月29日 12:00:00

 

艾塞莫魯

 

•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

 

 

 

忘掉上漲的股市和低失業率吧:美國的經濟其實並不景氣。

 

評估經濟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生產率成長仍維持歷史新低,作為中產階級生活水準指標的工資中位數,在過去40年中,幾乎沒有成長。美國不平等的情況也還十分嚴重,市場力量越來越集中在少數幾家公司的手中。

 

過去,美國人輕視歐洲,認為那塊土地上的公司都受到政府的庇護而喪失競爭力,但如今對大多數產業來說,歐洲市場的競爭似乎都比美國更加激烈。

 

美國政治階層的自得意滿,使得這些問題更加惡化。

 

多年以來,兩種過時的政策手段,主導了整個經濟政策的辯論。右派堅信著「下滲」(trickle-down)成長,簡單來說,因為企業的獲利可以促進投資、就業和薪資,所以只要是對商業有益的事就去做。但事實證明,服務已成立企業的利益和逃避監管,並不會鼓勵競爭,也無從刺激提高生產率成長所需的創新。偏袒企業老闆,往往要犧牲掉員工和消費者,這或許對股東有利,卻不會為一般美國民眾帶來健康的薪資成長。

 

與此同時,左派把重點放在重新分配上。

 

近期他們緊抓著富人稅的提案不放,希望藉由徵收富人稅讓資金大量移轉,或是提供全民基本收入。美國經濟無疑需要更多基礎建設的投資、一個更加完善的社會安全網和更強力的反貧窮措施。就在美國迫切需要更多聯邦政府的收入和支出時,對富人的稅收卻創下新低。

 

不過,歷史上,從來沒有任何社會能單靠重新分配,實現共同繁榮。

 

相反的,共同繁榮需靠三大支柱撐起。

 

第一是財政的重新分配,即向富人徵稅以提供公共服務並轉讓給需要的人。其次是創造大量相對高薪,且有一定穩定性的工作機會,而這又取決於是否存在保護勞動者的法律(否則僱主會轉向更為低品質和低薪的工作)。

 

第三根支柱是穩定的生產率成長,這也是促進全體人民薪資成長中不可缺少的一環。提高薪資的生產率成長需要一種特定形式的技術變革:這種變革的目的並非是要將工人排除在生產過程之外。然而,它也需要相關規範以防止一家或多家企業,在某個產業或是整體經濟中,獲得過大的主導權。

 

時至今日,「優質的工作」(good jobs)仍尚未出現在政治辯論的議程裡。

 

然而,在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中處於領先位置的麻州參議員華倫(Elizabeth Warren)在近期的一場競選演說中,準確的提及了所有的要點。不同於過去總著重在向超級富豪課稅和重新分配,華倫強調了廣泛成長的重要性,甚至點出了不少導致美國生產率停滯的結構性問題。

 

有人期待這場演說能成為華倫的競選活動,甚至是整個民主黨的一個轉捩點,但即便真能如此,民主黨仍須更進一步解決導致美國經濟低迷的根本原因。

 

華倫對腐敗和市場集中度(特別是科技產業)的擔憂並非空穴來風,她所提倡的加強勞工保護,以及在公司治理中給予勞動人口更大的話語權的想法也是正確的。

 

然而,她仍只提出了部分的解決方案。

 

想像一下,當最低基本工資上漲到每小時18美元,勞工也能在公司董事會佔有一席之地,然而根本的生產力問題仍會存在,只不過現在的許多公司會選擇自動化處理更多的工作,並減少公司的勞工人數。

 

在過去20年中,勞工收入佔全國收入的比例急速下降,正是因為公司大規模的以機器取代勞動力,並逐漸削弱的勞工談判權。也因為如此,任何以促進提供優質工作為目的的策略,都不應只包含對勞工的保護,應該以改變目前的經濟體系內,只專注於自動化的技術走向為中心目標。

 

自動化確實能帶來更快速的生產力成長,然而這是在不過度追求的前提之下,意即企業不會以自動化取代那些以人力進行反而更有成效的程序,當企業一心一意專注於自動化,便有可能會錯失本可透過其他提升勞工生產力的技術而獲得的收益。

 

因此問題就在於為什麼美國經濟如此急迫的實現想自動化。

 

首先,美國的稅收政策已開始補貼資本投資,由於薪資會被課稅,使用機器人能透過各種稅務抵免和加速折舊津貼而獲得補貼,這樣的政策因此創造出一個讓企業能從使用低生產效率的機器獲利的異常情境。

 

除此之外,當前盛行的商業模式,特別是大型科技公司的商業模式,正在繪製出整個經濟體系的科技發展路徑。當美國企業越專注於自動化,提升勞工生產力的科技能獲得的投資就越少。

 

同時,在近十年來,公眾對基本研究和發展的支持也在急劇下降,從歷史來看,政府的資金一直都是決定進行多少項研究和研究方向的關鍵角色

 

從早期電腦和抗生素到感測器和網路,許多戰後時代的重要創新都始於政府的需求,也都是透過政府大力的支持才得以持續下去。這些突破替勞工創造了全新的生產機會,也刺激了經濟體系中優質工作的數量增長。

 

隨著公眾資金的減少,越來越多的新研究只能圍繞著現有的範例進行,並朝向對自動化取代勞動力最沒有抵抗能力的路徑前進。

 

因此,21世紀的經濟政策議程必須要能塑造出技術發展和運用的方向,還要能讓勞動人口重新獲得談判權,才能發揮出它的功效。

 

所幸這兩個目標是相輔相成的。由大型企業設定議程的尋常做法,會讓商業越發走向自動化,而勞工的聲音,結合以更加民主方式決定的創新策略,能讓美國同時提升生產力,並替大多數的人民創造更好的幾會。

 

許多人都希望華倫關注點的改變,會是朝這個方向邁出的第一步。

 

 

(翻譯:王芝怡,責任編輯:簡嘉宏)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Elizabeth Warren’s Bold Ideas Don’t Go Far Enough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