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柏格
• 美國耶魯經濟學教授
• 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家
• 《美國經濟評論》(American Economic Review)前總編輯
並非否定全世界護士、醫生,和醫療工作者的超人付出,但有時,無論多麼竭盡全力,無論如何無私犧牲,在面臨更為強大的敵人時,都將毫無勝算。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無疑就是這樣一個強敵,如果沒有科學技術,這場抗病之戰已然落敗。
準確來說,是數學和技術。提到數學,是因為理解「指數增長(exponential growth)」之類的基本概念對於進攻「敵人」來說,至關重要。
中國、日本和南韓能夠成功地控制疫情,既得益於強大的政府,也要歸功於「社會利益高於個人利益」的文化傳統,我想補充的是,這些國家的學生數學能力也很突出。
在經合組織(OECD)發佈的2019年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排名中,中國以591分(總分600分)的成績奪得數學科目的冠軍,日本和南韓則分列第六、第七。
相比之下,義大利僅排在第31位,西班牙排在第34位,美國則排在第37位。
PISA項目評估或許有其不足之處,但這些資料在大體上能夠衡量參與國公民的平均數學水準。
排名最高的國家似乎採取了最有效的防疫策略,這提醒人們,從根本上來說,尋求更好的數理邏輯訓練不是為了獲得更高薪的工作,而是為了對生活作出更好的決定。
在防止疫情擴散的戰鬥中,科技是真正的王者。
這裡指的並非加護病房和呼吸機,畢竟重症病人只有依靠它們才能維繫生命,我所說的是最新的資料驅動技術(data-driven technologies),這種技術能夠幫助相關部門追蹤病例,與患者取得聯繫、儘早採取隔離措施。
近年來,這些技術始終備受批判,現在,當它們幫助治病救人時,應得所有的讚美。
南韓的戰疫成果確實令人印象深刻。
儘管一開始焦頭爛額,截至3月17日,南韓累計確診新冠肺炎8320例,死亡84例,相比之下,義大利同期確診患者多達2萬7980例,死亡人數達到2158人。
技術對疫情防控的作用不僅僅是追蹤和隔離。
美國和歐洲國家開始採取嚴格的封鎖措施,世界經濟或將因此遭受災難性打擊,科技為人們帶來了一線希望。
許多公司(尤其是科技公司)已關閉辦公場所,要求員工遠端工作,並提供遠端所需的計算和視訊技術支援,這不僅能維持經濟中重要部分的正常運行,同時產生了意想不到的積極作用。
例如,交通壅塞問題不復存在,在通勤上下班浪費的時間可以用於工作和家庭,公務出差正在被視訊會議取代,大氣污染、時間浪費也隨之減少。
同樣,幾乎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在積極尋找線上教學方式來替代傳統的課堂教學。
以前,學校停課就意味著教學時間的減少,現在,學生們能夠在科技的幫助下繼續學習,線上教學方式早期的採用人數較少,當前疫情擴散的危機推動網路教學發展,因為現在所有大學都被迫開始採取線上授課進行教學。
當然,當面授課轉向線上教學仍然存在挑戰。
但隨著網路教學試驗全面展開,遠端教學的創新發展和質效提高將指日可待,如果學生重返課堂,人們應當繼續利用這些創新成果,不僅可向有此需求的發達國家提供支持,且可幫助發展中國家降低教育成本。
對於零售業也是如此,當超市貨架空空如也,或因自我隔離而無法購物時,數位平臺可滿足人們的需求,在隔離期間,電影、音樂串流媒體、視訊聊天、社交媒體等技術可協助人們減少孤獨感,保持聯絡並維護心理健康。
疫情正在透過各種方式促進現有的技術發展,且成效顯著。
這些發展成果不僅是戰勝危機的利器,待疫情結束後也將惠及未來,當一切恢復常態時,人類可能再一次面臨某些科技創新的棘手難題。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危機再次引發了關於保護隱私和高效定位的爭論。
近年來,常有主流資訊平臺使用私人資訊對使用者進行個性化的新聞推播和廣告投放,由此引發的爭議屢見不鮮,但,同樣的技術也應用於追蹤識別病毒感染者及易感染人群。
當然,保護隱私抑或保護健康的兩難抉擇已是老生常談:出於保護個人隱私的要求,醫學研究者和臨床醫生不能獲取完整的健康資料,進而無法做出最優秀的科研成果。
這次的疫情提醒人們,也許有必要認真思考資料共用的相關優勢,因為有時可能決定著保護隱私的價值。
如果不加干預,在技術的發展過程中有贏家就會有輸家,這在所難免,實體店的市佔率被電商擠壓,自我隔離和強制關閉都對實體店面的經營造成重創,雖然遠端辦公、遠端教育的增加,以及公務出差的減少將促進一部分生產力的發展,但也正在對另一部分人形成損失,並在未來幾個月內持續發酵。
因此,向危機中遭受打擊的個人、企業或整個社會提供支援刻不容緩。
人們也應該抵制一味抨擊科技的風氣,如果說解決當前危機尚有一線希望的話,那就是認識到知識(這裡主要指數學、科學和技術)是人類生存最強大的武器。
(原標題為《A Silent Hero of the Coronavirus Crisis》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