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防疫視角:管理風險和建立韌性 不分全球或國內

 

 

古柏格

 

• 美國耶魯經濟學教授

• 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家

• 《美國經濟評論》(American Economic Review)前總編輯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舊稱武漢肺炎)危機給那些貿易保護主義和去全球化的擁護者們鼓舞了士氣,原本對製造業工作機會流失、不平等現象日益加劇的憂慮,或者希望以更高關稅來懲罰(其實是甩鍋給)中國的想法,如今又被一種反對全球供應鏈的言論所強化了。

 

根據上述說法,廣泛分佈於全球的生產導致各經濟體的自給能力降低,進而致使抵抗衝擊能力下降,解決方案則是讓現有業務運營回流國內,減少未來的外包,並在更普遍意義上減少對貿易的依賴。

 

這種關於抗衝擊能力的說法其實並非新鮮事。

 

對「糧食安全(food security)」的憂慮就常被用來為農業領域的貿易保護主義干預行為辯護,從表面上看,聲稱食品供應鏈位於國內也因此更安全的言論(近幾個月間呼聲甚高)似乎是正確的。

 

但只要仔細思考一下,就會發現情況其實存在更多可推敲的細節,尤其是當人們用一個符合道理的宏觀角度去看待「抵抗衝擊能力」(resilience)時。

 

無可否認,那些貿易懷疑論者會指出新型冠狀病毒危機表明全球供應鏈容易受到出口限制和外部衝擊的影響,包括歐盟成員國在內的多個國家,最初均對口罩等個人防護用品實施了出口限制,這意味著,部份進口國在急需這些物資的緊要關頭,無法得到供應。

 

但政府在緊急情況下將本國公民放在首位本就不足為奇。

 

就連通常禁止設置出口限制的世界貿易組織(WTO)也允許將部分必要產品排除在外,近期的出口限制在大多數國家都是短暫的,負面影響也被其他地方個人防護用品貿易的正面效應所抵消。

 

最早擺脫危機影響的中國便迅速恢復了個人防護用品的生產,並向所有需要這類物資的國家增加出口數量,從而在關鍵時刻緩解了全球短缺狀況。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中國如今的口罩日產量相當於疫情爆發前的12倍

 

第二種說法則著眼於現代貿易的一個特殊特徵:跨越多個國家且高度專業化的生產和分銷鏈,專業化可以使全球供應鏈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並提高效率,但是在需要快速提升產能時卻可能會帶來麻煩。

 

最近的呼吸機(ventilator)短缺狀況正好說明了這一點。

 

用於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患者的標準呼吸機設備包含由多個國家生產的逾300個零件,因此,當許多國家第一時間想方設法爭奪稀缺零件的時候,製造更多的呼吸機其實需要密切配合。

 

就算能把所有零件都買到手,仍需要高水準的技術知識來組織生產,許多國家可能早就把這種能力外包出去了。

 

儘管如此,全球化的支持者依然將上述挑戰視為一種證據,證實了全球協調與協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具價值。

 

他們辯解將多個供應源分散在各地可以提高抵抗衝擊能力。

 

實際上,全球供應鏈並非止步於最薄弱的環節,而是更為強健,因為它可以透過將位於某受災國家的供應源替換為另一國家的另一供應源,修復斷開的連結。

 

貿易懷疑論者可能提出相反的看法,聲稱如果呼吸機的供應鏈能像食品那樣回歸本國,那就可以完全避免協調問題。

 

然而近幾周來,新型冠狀病毒已在美國肉類加工廠中大肆傳播,擾亂了境內重要的食物供應來源之一,現在許多加工廠之所以還在運轉,完全是被聯邦政府手中的《國防生產法》(Defense Production Act)逼迫的。

 

事實上,國內供應鏈只有在其他所有國家同時受到負面衝擊這種極低機率情境下才會變得更加強大,如果某國並非唯一不受全球危機影響的國家,那麼將生產放在國內顯然會有所幫助。

 

在病毒大流行的情況下,每個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但疫情往往會呈現此起彼伏的狀況,當美國危機最嚴重時,其他國家可能已壓平了感染曲線,並因此承擔起貿易(以及防疫能力)的來源角色。

 

歸根結底,人們如何管理風險和建立抵抗衝擊能力並不是一個事關「全球(global)」或「國內(domestic)」的問題。

 

無論是地理上還是其他方面,多樣化(diversification)才是風險管理的經典原則,透過多個地點經營多個工廠,企業可將因任何一地脫節(比如發生自然災害)而導致系統中斷的風險降至最低。

 

同樣,企業可以透過將業務分散到各個國家來減輕相關政治動盪風險,讓全球分配生產不僅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效率,也是良好的風險管理手段。

 

這就說明人們應當如何構建抵抗衝擊能力這一更普遍問題上,批評者們對癡迷於短期效率和利潤的反對是有道理的,這種商業運營方式會使企業和供應鏈過於脆弱,以致無法應對像新型冠狀病毒這樣的重大危機。

 

一定程度的冗餘產能(或短期內的低效率低),竟可能在未來某個時刻拉人類一把。

 

保持冗餘(比如保留一定數量的醫院病床、運轉額外的口罩工廠)將緩解當前危機中的瓶頸,未來,人們應該借助動態而非靜態效率的思維來尋找構建這種額外能力的方式。

 

雖然當前的新冠肺炎危機提供了諸多重要的教訓;但它卻無力提供任何反對貿易或全球供應鏈的有力論據。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The New Empty Argument Against Trade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