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病毒視角:人畜共通傳染病 整部人類史中處處可見

亞利克希斯(Tudor Alexis) 2020年05月29日 07:00:00

 

 

亞利克希斯

 

● 法國駐加拿大多倫多總領事

 

 

踢皮球遊戲(blame game)開始了。

 

新冠肺炎的受害人數尚未可知,一連串仇恨、謠言就已淹沒時程。假消息和病毒給家庭與社群帶來的傷害,不亞於我們未根據科學卻根據花言巧語制定政策的失敗。

 

研究顯示:病毒更常通過動物傳給人類。

 

部分人錯誤地宣稱這導因於無傷大雅的人為疏失,然而,證據指出:群落生境(biotopes)或棲地多樣性的保存能減少人畜接觸及新病原體在人體孳生的可能,人們未能仰賴科學的失誤是如今面臨新冠病毒危機的深層原因。

 

現在,動物傳染病前所未有地普遍。

 

2017年的一份同儕審查(peer-reviewed)報告發現:衝擊人類的新興傳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有3/4是人畜共通傳染病(zoonoses)如西尼羅病毒(West Nile virus)、伊波拉(Ebola)、嚴重急性呼吸道症侯群(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和萊姆病(Lyme disease),或者是自動物轉移的病原體所引發。

 

人畜共通傳染病於整部人類史中處處可見。

 

早在腺鼠疫於14世紀造成歐洲1/3人口喪生前,舊約聖經的《撒母耳記》(The Book of Samuel)便描述過其大流行;在西元前2300年,獵狗帶源的狂犬病(rabies)在美索不達米亞肆虐;重讀普魯塔克(Plutarch)的學者們則發現西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之死,極可能是因在進入巴比倫時,染上墜落於腳邊的死鴉群帶源的西尼羅病毒。

 

針對人畜共通傳染病日增的研究表示,該病可能源於人類引起的自然棲地變化:都市發展、濕地農業、汙染和去森林化是關鍵因素;伊波拉的研究將其爆發與農業活動相連:當森林被清除以利作物耕種,以昆蟲為食的蝙蝠消失,以果肉為食的伊波拉帶源蝙蝠便隨之倍增。

 

強韌的生態多樣性緩和了疾病傳染給人的速度。

 

2010年刊登於《自然》(Nature)的一篇文章中,基辛(Felicia Keesing)與另12位研究者總結:捍衛並保護完整的生態系統及地方生物多樣性能減少人畜接觸──新病原體出現與傳染病流行的開端。

 

這是稀釋效應(dilution effect)的結果。

 

從宿主物種轉移到非宿主物種間,危險的病原體將逐次遞減。根據研究傳染病社會-生態面向的法國科學家莫朗(Serge Morand):人類生態多樣性越強健,越多微生物便散佈於「低噪音水平」(low noise level),即不會輕易從一物種傳到另一物種的水平。

 

工業化養殖(Factory farming)是加劇惡化的另一要素。

 

2012年,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教授勞倫斯(Robert Lawrence)指出「現今的食用動物生產模型,內含病毒進化與傳播。此系統……已對大眾健康構成嚴重威脅,其中包含增加瘟疫大流行的風險。」

 

作為一名彈性素食者(flexitarian),我將避免「食肉之罪(sin of consuming meat)」這類好戰的辭彙,然而數據令人憂心。

 

每年全球有700億隻家畜長大後作為食物,逾1億5000萬噸海鮮成為桌上鮮──幾乎佔水產養殖的一半。如此大量的生產汙染了空氣、陸地與水道,對生態多樣性是莫大的壓力;清出畜牧與生產標準化飼料的土地則加劇了去森林化。

 

因此,想減緩類似新冠肺炎的傳染病產生的速度,必須從餐盤做起。

 

一旦新冠肺炎疫情結束,人們不能就這麼回歸日常,囤積口罩或呼吸器無法使人類免於下一波瘟疫,唯一正確的、為我們自己生存負責的積極行動,是確保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即大幅修正那些鼓動利用有害福祉、竭澤而漁方式消費的習慣。

 

2018年法國通過政策,將在2030年前停止進口去森林化相關的產品如棕櫚油、牛肉和木材等,並設定原料導致去森林化的生物燃料的進口上限。不再推諉卸責,政策制定者選擇以發展援助(development aid)等方式與出口國家合作,鼓勵其轉型為對生態多樣性友好的生產模式。該綱領亦包含了「零森林開伐」政府採購計畫與幫助消費者做出更好選擇的標示要求(labeling requirements)。

 

若在新冠肺炎前,一切尚不明朗,如今應已清晰可見:保存群落生境應在國家的優先議程上。

 

這是預防置人類生命與生計於危境的瘟疫爆發最有效、最划算的方法。

 

 

(翻譯:許博雅,責任編輯:簡嘉宏)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Biodiversity or Bust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