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芙玲
•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媒體專案負責人
法國是目前為數不多制定對記者反網路騷擾法令的國家之一,其他國家也應當向法國學習仿效(to emulate)。
網路騷擾(online harassment)記者的問題已愈趨嚴重,騷擾者往往宣稱把矛頭對準撰寫關於「白爛內容(trolls)」、白人至上團體和網路其他令人作嘔的薄弱環節的人。
其中,尤以女性記者最為脆弱,尤其當她們報導體育等所謂「男性(male)」話題時,紐約市保護記者委員會(New York Committee to Protect Journalists)專門研究性別和媒體自由等領域網路騷擾的研究員姬妮(Sarah Guinee)。
總體而言,新聞協會和言論自由捍衛者往往贊同臉書執行長祖克伯(Mark Zuckerberg)的看法,那就是在「思想市場(marketplace of ideas)」中,所有思想均應擺上桌面,而且應當是最好的思想勝出。
換言之,用更好的資訊、理念來對抗壞的資訊和理念,是正確的選擇。
但法國相關立法所涉及的網路行為,遠超出了正常資訊和思想交流本身。
首先,僅敵意言論數量就會產生「排擠效應(a crowding-out effect)」,從而使人們不會看到絕大部分其他的網路言論,此外,網路施暴者(online abusers)往往採用與離線施暴者不同的策略。
數位騷擾可能包含肉搜(網路公佈某人的家庭住址或其他個人資訊)、霸凌(多人攻擊一人)、傳播令人不安的圖片、復仇色情、身份盜用和網路跟蹤等。
在許多國家,遭到騷擾的記者僅被告知不要理會,或者申訴騷擾者的行為,但後者需要耗費時間和精力,而且可能招致反擊。
的確,諸如秘魯的格里蒂(Gustavo Gorriti)以及南非的哈柏(Anton Harber)和格奎貝爾(Thandeka Gqubele)等記者在遭受網路侵權後,告訴侵權者犯有誹謗罪。
但更常見的是,遭到網路騷擾的媒體代表往往會先自我審查(censor themselves)。
如果思想市場無法正常運作(就如目前網路情況一樣),人們便需要制定法規,困擾決策者的問題是:現有立法是否足以解決網路騷擾問題。
一份2019年的報告中,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the Organization for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 in Europe)及國際新聞研究所(the International Press Institute)得出了共同結論,記者有權求助於針對性的網路法律,此法律能夠在發生網路攻擊事件時提供迅速、低成本、低負擔的補救措施。
在上述領域,法國較其他國家始終處於領先地位。
2014年,法國法律首次定義了網路騷擾;在此之前,此類案件一直遵循與離線騷擾相同的處理模式,2018年頒佈的一項《反性及性別歧視暴力法》(law against sexual and sexist violence),防堵了涉及網路騷擾的大部分漏洞。
因此,法國法律現在保護所有公民,其中也包括記者,免遭人肉搜索、誹謗、侮辱,以及網路和線下的騷擾行為。
儘管法國憲法委員會(France’s Constitutional Council )近日裁定此法律違法,但卻保留了設立特別檢察官的規定,專門負責打擊網路犯罪,其中,也包括網路騷擾行為。
法國立法影響力已超越法國國界,因為記者和其他個人按照新法在歐洲告訴網路騷擾更加容易。
從更廣義的角度講,歐洲規定什麼樣的言論可以接受懲罰的觀點,較美國更加廣泛,同時也更堅定地捍衛個人的隱私權利,因為記者可對攻擊個人聲譽或信用的行為在歐洲提告訴訟。
因此,歐洲的記者較美國、世界其他國家的同行所得到的保護,也更為強勢。
駐(法國)里昂(Lyon)的記者海諾(Julie Hainaut)的案件顯示,如何利用法國網路騷擾法來打擊騷擾者。
在報導一家2017年於里昂開業的殖民地主題酒吧以稱讚態度談論殖民時代後,海諾在網路遭到了騷擾和人肉搜索。
她於2年分別提出4次告訴後,法國政府最終起訴了這起案子,2019年下半年,海諾的騷擾者之一被定罪,同時處以6個月緩刑、總計7000歐元(約合新台幣23萬5812元)的罰鍰(騷擾者業已提起上訴)。
總部位於巴黎的無國界記者組織(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法律總監科平(Paul Coppin)最近對我說,有關誹謗和騷擾的法律體系設計得非常巧妙,因為它能夠保護言論自由,確保記者可以反擊騷擾者。
但人們依舊必須對警員、治安官進行敏感性的培訓,因為許多人似乎並不完全掌握網路騷擾對受害者的影響,而且,並未適當的迅速、認真地處理投訴。
大型科技公司不願(也不能)依賴自身力量徹底解決網路騷擾問題。
日前,法國任命了一位負責網路犯罪事務的特別檢察官,反映出法國對上述現實的認識,透過仿效法國榜樣制定新的法律,他國的決策者同樣可以協助記者、其他風險群體打擊網路施暴行為。
(原標題為《How to Protect Journalists from Online Harassment》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