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人口視角:世紀末全球人口將達到頂峰 多數人將住在城市與貧窮國家

喬爾 柯恩(Joel E. Cohen ) 2020年08月23日 07:00:00

 

喬爾

洛克菲勒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的人口教授

 

今年7月發表在《柳葉刀》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預測, 「持續增長不會再是世界人口的最可能悲劇」。相反,全球人口可能在2064年達到97億的頂峰,到2100年下降到88億。作者預測,到2100年,23個國家的人口——尤其是日本、泰國、西班牙和烏克蘭——最多將是2017年的一半,而「另外34個國家的人口可能會減少25-50%,其中包括中國,預計將減少48%。」

 

相比之下,奈及利亞的人口預計將在2017年至2100年間增長3.8倍,儘管其平均生育率預計將從5.1降至1.7——也就是說,低於替代水準(replacement level),低於瑞典(每名婦女生育1.8個孩子)。2017年,奈及利亞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中唯一躋身世界十大人口大國的國家。然而,到2100年,這個名單預計將包括剛果民主共和國、衣索比亞和坦尚尼亞。

 

在中國之後的四個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儘管原因不同,印度和印尼的人口預計會減少,而美國和巴基斯坦的人口根據不同原因預計會增長。美國人口增長將受到移民的推動,彌補生育率從1.8降至1.5的損失。在巴基斯坦,文章作者們預計,更高的生育率將推動人口增長,儘管他們預計到2100年生育率將從3.4降至1.3——低於美國目前或預計的生育率。

 

但通常的警告是適用的。這些具體國家的預測比全球預測的不確定性更大。正如作者所指出的,人口趨勢總是或多或少發展得比預期的更急劇一些。此外,他們的「建模框架」不包括氣候變化的影響或2019冠狀病毒病等大流行病的風險等重要變因。

 

此外,人口預測的歷史記錄並不能增強信心。1798年,英國經濟學家湯瑪斯·羅伯特·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預測,人口增長將不可避免地超過糧食生產的增長,從而導致大範圍的饑荒。然後,在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期間,許多人認為全球人口將進入永久性下降。然而,到了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新的恐懼——反映在「人口爆炸」和「1975年饑荒!」——即持續快速的人口增長將毀滅人類和地球。

 

這三個預測都是錯誤的。事實是,我們無法確切知道在本世紀剩餘的時間裡會有多少孩子出生。然而,我們能做的是更加努力確保所有人獲得更好的營養、健康、住房、教育、繁榮、和平、安全、機會平等、環境品質、氣候穩定和自由。生育和養育子女的未來、人口健康和生存以及移徙和社會融合的趨勢將取決於各國現在和今後幾十年所作的投資和承諾。健全的政治領導和對高品質大眾教育的支持至關重要,同樣重要的還有基本的營養、可獲得的避孕和保健以及建設性的國際關係。

 

《柳葉刀》的研究在預測2100年前世界人口增長可能結束方面並不是第一個。但作者們做出了獨特的、有價值的貢獻,他們還提出了一些改進人口預測的原始建議。最重要的是,這項新研究利用外部因素來預測未來的出生、死亡和遷移率。例如,生育率的預測取決於未來對教育和避孕措施的承諾。同樣,移民預測也考慮了人均收入、教育、生育率、衝突和自然災害造成的死亡以及其他可變因素。

 

與聯合國人口司(the 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Division)根據人口和專業判斷所發表的預測相比,這些本身不確定的外部因素是否會提高人口預測的準確性仍有待觀察。在過去半個世紀中,聯合國開發計畫署對全球人口的預測已證明相當準確,但對個別國家的預測就不那麼準確了。

 

儘管來自不同機構的人口預測在全球人口增長是否結束以及何時結束的問題上存在分歧,但在一些問題上,幾乎所有人的看法都是一致的。所有人都預計,到2100年,全球每位婦女一生中所生孩子的平均數量將會下降。爭論的焦點是,這將在多大程度上、以多快的速度、在何時以及在何地發生。

 

可以理解,未來的人口軌跡受到未來的生育率影響非常大。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未來,世界人口將有更大比例生活在城市和今天的貧窮國家。按年齡定義的老年人群將占世界人口的更大比例,儘管不一定是功能或精神上的老年人。勞動年齡人口(按傳統定義為15-64歲)的比例將急劇下降,「勞動年齡」的定義可能不得不改變。

 

最後,與歐洲人、美國人、東亞人或南亞人相比,世界人口中非洲人的比例要高得多。而且,由於移民的結果,許多社會在起源、語言、宗教、習俗和期望方面將更加多樣化。無論我們當中有多少人,我們都必須學會和平地生活在一起,否則我們根本無法生存。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How to Count Humans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