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稀土視角:西方缺乏計畫擺脫中國對資源的支配

卡蘭扎可斯(Sophia Kalantzakos) 2020年10月19日 07:00:00


 

 

卡蘭扎可斯

●紐約大學環境研究教授

●著有《中國與稀有礦物的地緣政治》一書

 

 

世界各國陷入地緣政治衝突的困境中,而原因正是氣候危機及第四次工業革命,像是人工智慧與5G網路等突破性技術的發展。去碳化與爭奪世界技術霸權的戰爭皆依賴如稀土、鋰和鈷等關鍵礦物,然而這些礦物卻高度集中於少數幾個地方,包括中國。

 

關鍵礦物的爭奪戰日益升溫,特斯拉及其他汽車廠商製造的電動車皆使用鋰電池,但鋰電池的生產卻掌握在少數國家手中。關鍵資源的集中以及供應鏈爭霸戰皆使得21世紀的地緣政治更加動盪不安。

 

穩定競爭的局面已然走入歷史。過去,帝國握有供應鏈與內部競爭的主導權。1945年後漫長的去殖民化期間,身為世界經濟霸權的美國,鞏固了全球貿易的秩序與規則。同時,隨著地質學與新技術(如深海鑽探及壓裂)的進步,許多地區也成為關鍵礦物的供給者,特別是石油,OPEC已不具壟斷優勢。

 

如今,網路經濟與後碳經濟(Post-Carbon Economy)所需的關鍵礦物卻高度集中於特定區域,更因美國霸權的衰落與全球貿易日益不穩而掀起一波關鍵礦物的搶奪潮。

 

中國的崛起引發全球高度緊張,工業創新與生產不再專屬於美國、歐盟與日本等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重要成員國的特權。過去這些成員國透過擴大殖民版圖和瓜分資源獲取關鍵原料,但是中國不但積極出口產品,也掌控重要供應鏈,顯然已打破慣例。此外,中國更提倡「一帶一路」,試圖與非洲、歐亞大陸及南美各國發展經濟合作關係、加強沿路的基礎建設,可說是公然挑戰以往的合作模式。

 

南半球國家坐擁豐富關鍵礦產,非常有意與中國簽雙邊協議。中國取代西方的資金與規範,在南半球實行一站式經濟計劃,進入當地市場,試圖創造雙贏局面。

 

中國因支配了眾多資源而正在重塑地緣政治。中國於2010年將稀土出口配額減半,據傳更受釣魚台主權爭議影響而對日本下出口禁令。這使得其他經濟強國意識到,中國掌握了用於磁鐵、玻璃、電器產品、國防、風力渦輪機、電動汽車與油電混合車等產品的重要原料,比例竟高達百分之九十七。

 

過了十年,仍不見美國、歐洲、日本策畫出任何計畫可有效擺脫中國對資源的控制。2019年,中國表示,由於中美貿易戰,稀土可能成為「終極武器」。同時,媒體樂觀的大肆報導阿富汗及格陵蘭皆蘊含豐富稀土,似乎忽略了實際制訂政策才能擺脫中國的挾持。

 

去碳化刺激電池技術的突破,也促使全球鋰產量從2015年的3,2500噸在2018年飆升至9,5000噸。南美「鋰三角」智利、玻利維亞和阿根廷皆是政治經濟動盪不安的國家,其中智利與玻利維亞都參與中國的一帶一路,獲得中國大量的投資資金,阿根廷則正考慮加入當中。中國可控制超過百分之六十的鋰電池生產是因為並無任何國家具備垂直整合的能力,就連蘊藏豐富稀土與鋰的澳洲目前也無法獨立供應這些元素。

 

電池的另外一項重要原料則是鈷,剛果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剛果)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鈷存量,生產全球百分之六十的鈷礦,是第二名澳洲的三倍之多。儘管民主剛果被控強迫兒童進入礦坑工作,引來道德撻伐,民主剛果主要依賴中國資金,成為最具成本競爭力的鈷礦生產國。

 

在傳統全球政治格局的衰落下,經濟大國該如何面對關鍵礦物的爭奪戰呢?其中一種方法是恢復舊有的殖民模式,透過區域劃分以利競爭,但是儘管中國已經成功在沒有變成殖民國家的方式下拓展全球經濟影響力,歐盟、美國和日本已經玩不起那樣的遊戲。至於發展中的小國則有了新選擇,往往與中國、俄國、印度或其他大國結盟。

 

作為替代方案,傳統強權開始為合作建立新的架構。但是川普的美國優先姿態以及與盟友缺乏合作正阻擋這些努力。而且,商業不能超過地緣政治考量。政府反覆地要求遷移供應鏈效果其微。官員大談競爭卻不處理生產這些資源國家的需求與利益。還有,環境變遷將惡化裁員,特別是在資源豐富但是經濟社會和政治脆弱的地區。

 

中國已經展示他越來越強大的經濟力量,透過系統性的建立全球夥伴網路。舊強權必須現在就和發展中國家建立新的平台和合作,不只是確保對太空時代能源的關鍵性礦物,也因為一個危險的地球對每個人都是威脅。

 
(翻議:吳宣曄,責任編輯:張育軒)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Critical Minerals and the New Geopolitics》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