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北京視角:歐洲國家的加入亞投行 是中國的外交勝利

 

 

侯達

●里斯本大學常駐學者

●國際金融獨立研究員

 

 

王娃娃

●丹麥非政府組織VedvarendeEnergi 高級顧問

 

 

北京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在2016年開張,並迅速成為主要的多邊開發機構之一。如今,它的目標是在2021年成為世界領先的融資機構。但亞投行首先需要提升及時公開披露所涉項目的環境和社會風險的水準。

 

目前,亞投行有82個成員國,還有21國預計將很快加入。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英國、法國和義大利——公然違抗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政府,成為亞投行創始成員。它們的決定是中國的一次外交勝利,證明了其打破傳統聯盟的能力。美國和日本還沒有加入。

 

歐洲國家的加入讓亞投行建立了國際信譽,贏得AAA級信用評級,進而與世界銀行等傳統多邊開發銀行並駕齊驅,並得以從國際資本市場募集更多資金,其初始資本增加到1000億美元。

 

歐洲政府決定加入亞投行的理由是它們能讓亞投行接受最高國際標準——首先便是明確的有時間約束的披露重要專案資料的規則。如果沒有這些規則,一項投資的環境和社會風險就無法及時曝光,讓人們採取有意義的緩解措施。

 

大規模基礎設施投資,如出口走廊、發電站和大壩無一不會帶來很高的環境和社會風險。它們也常常與腐敗以及公共債務水準的升高不無關係。它們的影響可以傳播到整個地區,影響無數社群,導致氣候變化和不可逆轉的生物多樣性損失。

 

透明度與公共參與對於管理這些專案的風險至關重要。但亞投行的推動力量和最大股東中國政府在沒有制衡的政治環境中運行。它日益收緊對國內公民社會和媒體的控制,人權乃至公共健康捍衛者無從發出聲音。

 

此外,亞投行採取的治理模式是重「效率」。根據亞投行所謂的「責任框架」,代表成員國的董事會將與專案融資有關的更多決定權授予亞投行行長。

 

一開始,亞投行主要是參與其他多邊貸款人的投資,因此主銀行(lead bank)決定著政策。但亞投行將逐漸發展自己的貸款管道——按照自己的規則——目標是成為全球基礎設施融資領導者。它的目標將是非洲、拉丁美洲、歐洲還有亞洲。

 

亞投行的關於透明度和資訊公開度的主要政策框架是其2018年公開信息政策(PPI)和去年修訂的2016年環境與社會框架(ESF)。2020年9月,亞投行公佈了修訂版的ESF 草案,其中,亞投行董事會準備在明年2月公示期結束後批准這一草案。

 

PPI的原則——包括「披露推定」——值得歡迎,但仍不夠。該政策包含了諸多例外,披露哪些檔案的決定最終取決於行長。

 

當前ESF(2016)包括兩個資訊披露的章節。其中並未提到檔案(如環境和社會影響評估)公開的基本時間框架。相反,ESF要求檔案應“及時”公開或“一得到就公開”。這樣的漏洞顯然允許金融或公司利益淩駕於公眾事先瞭解環境和社會風險的利益之上。

 

聯合國人權高級委員辦公室和亞投行的歐洲股東要求亞投行採取明確的有時限的公開披露環境研究和其他相關檔案的規則。亞投行的回應措辭謹慎,以免引起西方的敏感。但仔細閱讀可以發現,這一內容常常不夠深入和準確。

 

框架方案在應對日益增長的通過金融仲介(如商業銀行和私募股權基金)傳導投資的趨勢方面也非常弱勢。即使這些機構為有亞投行支持的高風險活動提供融資,也不需要披露具體的環境和社會影響資訊。

 

為了防止和緩解損失,亞投行應該確保在專案批准前充分披露環境和社會影響評估,包括土地收購和安置計畫,這時仍有影響結果的可能。但ESF修訂草案表明,亞投行準備將問責責任委託給未來客戶。

 

除非草案進行徹底的修改,否則我們將錯失關鍵機會促進亞投行專案透明治理、公平和環境可持續性的機會。總體風險是亞投行的方針將鼓勵弱勢環境和社會標準,因為國際金融機構必須和它競爭投資機會。

 

氣候緊急情況和不可逆轉的生物多樣性損失已經達到了臨界水準,而許多國家的公民社會組織的政治空間正在減小或徹底消失。亞投行缺少透明度可能會導致糟糕的情況雪上加霜。

 

(本文由PS官方提供翻譯,責任編輯:張育軒)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The AIIB’s Transparency Deficit》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