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其實都知道!接受米開朗基羅是同性戀 那能接受親生孩子的性向嗎?

黃越綏 2020年11月14日 15:00:00
(王侑聖攝)

(王侑聖攝)

子女對父母親而言,總是心中永遠的牽盼和掛念。而父母親年老後,對於同性戀和身體有殘缺的子女,常最放不下心、也最難以割捨。雖然宗教界及某些衛道人士不以為然,但我還是非常開心二O一九年臺灣立法院通過同婚法案。

 

國外有個真實而又帶點黑色幽默的故事,一直讓我難以忘懷。話說,在一個鄉下的地方,當父親發現他的兒子居然是個同性戀時,氣得暴跳如雷,並一再地逼問兒子:「你到底是男的還是女的?」兒子回答:「我是女的。」

 

父親氣不過,於是把兒子的頭塞到裝滿水的桶子裡面,然後抓起頭髮再問他:「你是男的還是女的?」兒子就是被嗆得滿臉是水,仍然堅持地大聲說:「我是女的。」幾次的來來回回,兒子還是堅稱他是女兒身。

 

最後父親終於忍無可忍地,就把兒子直接丟進水池裡,然後再對著兒子大聲地喊問:「你說你到底是男的還是女的?」只見兒子全身濕漉漉地游上岸,喘息地直視著父親,幽幽地說:「我現在可是美人魚。」除非有少數的例外,否則同性戀的性向,幾乎都是天生自然的形成。

 

由於大家對愛滋病缺乏正確的病理常識,再加上把愛滋病和同性戀畫上等號,也就造成了社會普遍對於同性戀的刻板印象和排斥感。其實同性戀源自古羅馬時代就有了,他們的藝術天分和獨特的創造力,毫無疑問地為人類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作品。像哲學家蘇格拉底、藝術家米開朗基羅都是同性戀。

 

到博物館參觀的時候,我根本沒有看到任何人排斥他們,還拚命希望能夠照相留個紀念。而當今世界各國的總理、首相等政治人物中,更不乏是由同性戀者擔當要職。

 

而且在普遍民主制度導向的國家,性向的開放已經發展到有了國際LGBT聯合會(International Lesbian, Gay, Bisexual, Trans and Intersex Association)。為確保任何人不論性傾向、性別認同、性別表達和性徵,都能享有自由平等的人權,並致力於實現一種全球正義和平權的世界。

 

我的朋友中有兩個例子都很令人感動。其中有一個是兒子為男同志。由於身材魁梧又當過憲兵,父母親從不疑有他,且沒有發現太多異象。而交往中的朋友有男有女,只是有時候無意間發現他的一些動作有點「娘」。但因為他是么兒,所以父母親會覺得他的心思比較細膩和貼心,而且懂得撒嬌。

 

只是有一次他失戀了,結果體重猛瘦了十多公斤。他的長姐刻意關心他,到底發生了怎麼回事?他長期壓抑的情感和祕密終於全部爆發了。而且當下就跟他的大姐坦承,他是同性戀,並希望她能夠替他保守這個祕密。不要讓父母親知道,怕他們會傷心和難過。

 

他大姐其實是準備替他保守這個祕密的,但很不幸的消息已經傳出去了。因為他哭泣的聲音驚動父母親,所以他往房門一看,父親鐵青著一張臉,而母親則驚嚇得完全說不出話來。他剛才的真心告白,他們倆老聽得一清二楚。

 

隔天是中秋節,但當他早上起來,看著父親叫母親為他收拾準備的皮箱,還有一個裝了些錢的信封,他知道父母親是決定要趕他出門。因為在中南部這種鄉下地方,家裡出了個同性戀,萬一消息傳出去,身為家長的羞恥心恐怕要比麻瘋患者還來得嚴重。

 

雖然大姐代為求情,但是父親掉頭就走。而母親用顫抖的口吻,拉著他的手說:「快告訴媽,這不是真的吧?」

 

就這樣子,他被迫離家出走。從台中縣一路到台北市,他輾轉換了幾個工作。幸運地,他其中一任老闆是教授、也是作曲家,意外發現他可以栽培成為業餘的美聲樂家。於是就替他申請到歐洲的獎學金,從此他遠離了故鄉臺灣。

 

到了歐洲以後,他發現情況依舊,只是沒有臺灣嚴重,同性戀還是或多或少會遭到歧視,尤其他來自亞洲。但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忍耐,等成功才能衣錦歸鄉。就這樣,他整整在國外流浪了十二年,終於在無數次的比賽中獲得了肯定,並找到了一分待遇相當不錯的工作,也順利地變成了當地的公民。

 

他的父親還是不承認有他這個兒子,家裡的親朋好友只知道他出國留學了。而且條件好、眼光高,所以找不到女朋友,可能也不打算結婚。他甚至要求大姐轉告父親,希望家人可以瞞著全鄉的人在國外與他見面,但父親還是拒絕了。可是大姐告訴他,一個比較值得安慰的訊息,就是父母親幾乎在睡前必聽的CD,就是他為他們親自錄製的台語老歌。

 

幾年後,他獲得了殊榮可以在市政廳表演,那是極大的榮耀,也是臺灣人的驕傲。那天最出乎意外的是,大姐帶了父母親自蒞臨會場。他在開唱前用著哽咽的聲音,向全場的觀眾宣布:「經過十五年的奮鬥,終於我的父母親願意承認,他們有我這個同性戀的兒子。」全埸掌聲如雷,而父母及大姐的眼睛裡都泛著淚水。

 

另一個是關於朋友的女兒是女同性戀的故事。我的朋友知道他的寶貝女兒,竟然是女同性戀,而且還是T時,既震驚又難過,且久久不能接受。但因為她女兒的個性也很倔強,所以他們夫妻跟女兒衝突的導火線,幾乎一點就燃。他認為女兒只是交到了壞朋友,而受到影響,她絕對不是真的是「蕾絲邊」(女同志)。所以要求她去看心理醫師,甚至威脅女兒若不聽話,乾脆就搬出去住算了。

 

果然有一天,女兒一聲不響地搬走了,搬到哪裡也不知道。打電話到公司去詢問,得到的答案是她已經辭職了,而打手機居然是空號。這下子可快把他們夫妻倆搞瘋了。固然生氣女兒的翻臉無情,但相對地也擔心害怕會不會出了什麼差錯?日子就在忐忑中,過了將近半年。突然有一天,妻子心肌梗塞,送往附近醫院的急診室。

 

雖然還有兩個兒子,一個在國外、另一個正在泡妞未接來電,而他正在為找不到幫手而焦慮和著急時,幸虧醫院的一位護理師和顏悅色地走過來協助他,並請他不要緊張,放心等待醫生的診斷。所幸妻子的症狀不嚴重,但仍需要住院觀察幾天。住院的第二天,妻子睜開眼睛。讓她不敢相信的是,她的女兒竟然出現在床前,百感交集的任由淚水直流。女兒緊握著媽媽的手,然後在額頭上親了媽媽一下,溫柔地安慰著母親,「沒事了,醫生說您會沒事的。」

 

出院後不久,這對夫妻開始忙著重新裝潢女兒的房間,鄰居好奇地問,為什麼要重新裝潢呢?他們神祕地笑著說:「要迎接一位嘉賓。」原來丈夫那天在醫院撞見的那位護理師,就是她女兒的女朋友。也是多虧她安頓好妻子後就去通知女兒,女兒才趕過來。其實只要心念一轉,負面心態也可以化成正面的能量。

 

*本文摘自《黃越綏的高齡快樂學:「老」就是這麼一回事!》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

 

 

【作者簡介】

 

黃越綏

 

是三個孩子的單親媽媽,也是著作等身的作家。專業兩性與家庭諮商師,菲律師大學公共行政(MPA)管理碩士、美國哈佛大學東方民族基金會研究員、美國心理諮商協會(ACA)員、美國婚姻家族治療協會(AAMFT)會員、美國(PAIRS)心理發展基金會講師,電視與電台節目主持人。

 

早年即投入婦運、民運及社運活動、熱心公益。1995年成立「財團法人國際單親兒童文教基金會」,並籌設收容中輟未婚媽媽及其子女的「麻二甲之家」,給予弱勢單親在生命的轉彎處有重生的力量。著有:《黃越綏的意外人生》、《婚姻是什麼?黃越綏的新手婚姻參考書》、《再考一張父母執照》等。

 

看更多《上報生活圈》文章

 

 




 

【上報徵稿】

 

美食(飯店餐廳、高端餐飲)、品酒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副總編輯 → 吳文元 chloe_wu@upmedia.mg

 

通路(百貨、超商、賣場、電商)、美食(速食、飲品、冰品)、科技手機家電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副主編 → 林冠伶 ling_lin@upmedia.mg

 

旅遊、IP 文創、市集、交通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周羿庭 ting.zhou@upmedia.mg

 

美食(連鎖餐廳、新開店、甜點)、能源、醫療、親子、寵物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邱家琳 lynn@upmedia.mg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追蹤上報生活圈https://bit.ly/2LaxUzP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