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濠仲專欄:川普和拜登不會成為老布希和柯林頓

李濠仲 2020年11月18日 07:00:00
黨派立場其實不見得會讓美國人直接和對方劃清界線,老布希和柯林頓就是最好的例子。(照片:湯森路透,後製:潘世惟)

黨派立場其實不見得會讓美國人直接和對方劃清界線,老布希和柯林頓就是最好的例子。(照片:湯森路透,後製:潘世惟)

美式民主的優劣有時並不完全取決制度設計,「美國人」本身也帶有一定的決定性。一個不算太久遠的例子或可用來對照今天川普和拜登之爭。1992年大選,尋求連任的共和黨籍總統老布希對上民主黨的柯林頓,結果被打敗,柯林頓除了不斷強調老布希的年齡,他那「笨蛋,問題在經濟」也被視為相當關鍵。而老布希對柯林頓的攻勢其實也很犀利。

 

選戰中,老布希曾直呼柯林頓是蠢蛋,非常瞧不起來自阿肯色州、趾高氣昂的國政生手,他從頭到尾勢在必得,覺得自己贏定了,尤其更意有所指,說他家的狗都比柯林頓懂外交。選舉結果終究讓老布希認輸吞敗,問題是,之後呢?所幸有美國媒體人兼學者南西‧吉布斯和麥克‧杜菲共同寫下一部《總統俱樂部》(The Presidents Club: Inside the World’s Most Exclusive Fraternity),幫助我們補足了極具意義的後續。

 

書中詳述,這兩位美國政壇極端,立場、性格迥異,還差了30歲以上,除了選舉場上的廝殺,私下卻能昇華成忘年之交,正如同過去美國歷任總統,彼此之間就算存在對立,但也時有同盟,甚至發展出真正的友誼。

 

像是即將卸任總統的老布希,會直奔柯林頓的辦公室只為和他閒聊一下,不用事先約時間,還可以把腳翹在柯林頓的辦公桌上等他回訊(柯林頓剛好人不在)。他看待柯林頓,更有把他當成自家兒子的味道,柯林頓也未曾對老布希常「以父自居」表示異議。

 

《總統俱樂部》再有一段,寫到老布希當年不僅親自出席柯林頓的圖書館開幕,還大氣當眾稱讚柯林頓是他見過美國近代最有才氣的政治家,再自嘲自己是「吃了點苦頭才知道這一點」(敗選),最後則又一次表達他這位長輩對晚輩的關懷,建議柯林頓把圖書館外的大草坪規劃為個人長眠之地,這尤其是一位總統必須思考的事,因為總統的死亡、葬禮和墓地都是重要公共事務。

 

東南亞大海嘯爆發那段時間,老布希、柯林頓和時任總統的小布希,曾一度齊聚白宮商議對策,老布希和柯林頓還有過一同訪視災區的經驗,這讓老布希又一次自我解嘲說,「假使你自尊心很強、拉不下面子的話,就不要和柯林頓一起去馬爾地夫,因為那就像是和一位搖滾巨星同時出現,然後旁邊的人會對你吼說『讓開,閃一邊去好嗎?柯林頓來了。』這很恐怖。」

 

正因為兩人歷經總統選舉的廝殺,事後仍能保有良好互動,證明了黨派立場其實不見得會讓美國人直接和對方劃清界線,老布希和柯林頓就是最好的例子,而這確實為美式民主運作帶來制度之外的優勢,就算意識型態有別,人際關係仍存在諸多橫向連結的狀態,「畢竟,大家一樣都是人」(We are all human after all)的老派美式哲學,屢屢為高壓抗衡的美國政治注入不少人性溫暖。

 

柯林頓和老布希會一起釣魚、打高爾夫和划船,老布希還會親自開快艇去接柯林頓,兩人的情誼很難藉由裝模作樣或任何政治秀表現出來,從沒有人質疑過他們彼此身為共和黨人和民主黨人的價值立場,同樣的,也沒有人懷疑過他們之間是在裝熟。

 

再看《總統俱樂部》的那段文字:老布希說,「當你進入到選戰中,那裡理所當然會充滿你爭我奪,但是我和他(柯林頓)的私人關係卻特別融洽,而且他說……他對我也是一樣的感覺。所以這件事對我們來說並不意外。但是對其他人卻特別不可思議。」柯林頓則告訴他的朋友,他們關係友好的關鍵在於老布希能吞下一位長者的驕傲,「他(老布希)的功勞要比我大得多。」對兩個截然不同性格、截然不同世代,還分屬兩個政黨,卻能在一場海嘯救災中共事,老布希認為這是兩人都意識到「你覺得你正在做的事比自己的政治生命更重大,或者說,是比自己的自我更重大。」老布希和柯林頓或是特例,但在美國社會也不見得就是鳳毛麟角。現實拉回眼前,川普和拜登則正在撰寫另一種型態的美式角力篇章。

 

不只老布希和柯林頓有著超越黨派立場的交情,前不久甫過世的美國大法官金斯伯格,舉著自由派大旗,和鐵桿保守派的大法官斯卡利亞在法庭上經常針鋒相對,知見南轅北轍,唯一共同語言可能就只有聽歌劇,但兩人不也成為莫逆。金斯伯格經典名言不計其數,斯卡利亞的行事同樣代表了美國社會中那優雅的示範,就像他可以同時大方承認自己有多不認同金斯伯格的觀點,卻很欣賞金斯伯格表述觀點的方式,又或者如他曾經輕描淡寫地說:「她(金斯伯格)喜歡歌劇,她人很好,為什麼會不喜歡她呢?」任誰都知道,要一位典型保守派稱讚一個被取名「異端、巫婆」的自由派人士有多為難,而簡略一句「為什麼會不喜歡她呢?」,正代表了言說者本身的格調有多高段。

 

此回美國大選選後戰況比起選舉期間有過之而無不及,其中震盪讓不少人憂心美國民主會因此受傷,擔心是有道理的,尤其在兩黨總統選票都因激昂的社會氛圍衝上新高時,為政者的胸懷卻相形萎縮,自然會對美國民主帶來未知的挑戰。民主有它勇者無懼的一面,也有需要細心呵護的一環,尤其「住在玻璃屋的人不該丟石頭」,過去美國政客或者還懂得這個道理,現在恐怕是管它去了。

 

※作者為《上報》主筆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