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濠仲專欄:中共很會利用挪威這樣的小國貶抑台灣

李濠仲 2020年12月05日 07:00:00
挪威《晚郵報》自2018年起,即對台灣國籍案多所關注和報導。(圖片取自在挪台灣人國籍正名運動粉專/2018年)

挪威《晚郵報》自2018年起,即對台灣國籍案多所關注和報導。(圖片取自在挪台灣人國籍正名運動粉專/2018年)

2018年,因不滿挪威將台灣人居留簽證(學生/工作/依親)上的國籍別登記為「中國」,10名台灣學生集資募款在挪威打官司,以爭取回復「Taiwan」標示。在挪威法院數度駁回下,發起人等近期又再向歐洲人權法院提出上訴。這起案件近日罕見得到挪威最大報《晚郵報》(Aftenposten)關注,還就此訪問了外交部長吳釗燮。發生在挪威的台灣國籍案,事實上就是台灣外交困境的縮影。

 

案由源起2010年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將和平獎頒給中國異議份子劉曉波,中國官方很快就祭出全面反擊,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藝術等多方面斷絕和挪威的往來,當時正值「歐洲中國熱」浪頭,許多國家一定程度都把國家前途發展和中國崛起掛勾,挪威也不例外,和平獎衍生的意外,便影響了挪威諸多官方布局。

 

儘管挪威官方為尊重諾貝爾委員會的獨立性,以及保護和平獎的歷史權威地位,沒有按中國的要求,對「頒獎給劉曉波」一事公開向中國致歉,但為了安撫中國,他們確實也做了多方讓步。例如當時的能源部長即透過在媒體上長篇大論歌頌中國,終於換得中國核發的訪團簽證。此外,在挪威試圖緩和關係下,中國遂藉機要求強化實踐「一中原則」,要挪威把台灣人居留證的國籍欄全改寫成中國。

 

過去,偶有挪威移民櫃台辦事人員不察,將台灣人的國籍登記為中國,不過,只要稍加說明,多數都能獲得重新更正補發。「劉曉波事件」後,起初只在大城市會發生台灣人簽證遭更改國籍的例子,後續則連偏鄉都予統一辦理。挪威外籍人士簽證規範是由國稅局統籌建置,但背後確為中國施壓所致,所以實則是一起外交事故。

 

台灣國籍稱謂在2010年遭全面更改,那段時間適值立場親中的挪威工黨執政,這當然又加深了台灣交涉的難度。直到2013年,挪威人民出乎意料讓國內中間偏右政黨成為國會多數,多年來經濟施政表現不俗的工黨被保守黨取而代之,之後挪威就由右派執政迄今。

 

照理說,挪威右派執政理當是台灣和挪威關係反轉的契機。首先,右派聯合內閣中的進步黨,除卻其極右立場,政治光譜明顯反對極權而支持民主自由,進步黨核心議員多有訪台經驗,在台灣、中國之間,很清楚是挺台的一方,它在聯合內閣中占有重要席位,對台灣來說彷若「朝中有人」,外交關係有利無害。再者,同屬聯合內閣的基督教民主黨,其反共色彩明顯,黨章價值也和自由台灣較為接近。

 

最後,當年主導組閣的保守黨,在野時期和台灣一直保持友善關係,對台灣並不陌生,也少有惡感,同時為區隔工黨過度親中的作為,保守黨在兩岸關係上至少不會一面倒向中國,又或者更同情台灣處境多一點。

 

挪威由左轉右,保守黨籌組的聯合內閣上台,台灣一方自然寄望新的政治生態,能為台灣和當地關係帶來顯著提升,尤其卡了這麼久的國籍案,或者可有所轉圜。

 

事實證明,外國「友台政黨」上台,不必然就會直接挹注台灣的國際地位。自挪威右派執政,「台灣國籍案」在挪威依然鐵板一塊。但道理並不難理解,即右派政黨上台前,只需訴諸自己的支持者,上台之後為持續保持執政地位,儘管大權在握,受到的國內牽制也會增加,先前可出於價值觀相近「友台」,那往往不影響其選舉基礎,之後對台政策,卻將直接面對中國的指手畫腳,如前所述。「劉曉波事件」已讓挪威見識到14億人口的大國如何讓500萬小國傷筋挫骨,之前工黨頭痛的事,便輪到保守黨傷腦筋,因而其執政首要,至少外交戰略當然會以「不得罪中國」為優先。

 

「台灣國籍案」是在工黨執政時發生,再被中國「借題發揮」強化「一中原則」的執行,2013年換上右派的保守黨執政,倘若就此將台灣人的國籍欄「回復原狀」,則以當時氣氛,就不只是「友台」,或回報台灣長期友好,或同情台灣處境的善意之舉而已,且很大機會將被視為是欲鬆動其「一中政策」,並直接和中國對幹。

 

甫執政的挪威保守黨當然沒有任何要和中國翻臉的念頭,又即便聯合執政的進步黨、基督教民主黨認為把台灣人的國籍列為中國有所不妥,惟在挪威共識決、多數決的政治文化下,也不可能左右居於黨魁位置和國會絕對多數的保守黨。

 

可以理解,挪威工黨是友中,甚或親中的,這足以讓其拿台灣當成安撫中國的工具。挪威的右派政黨,執政後基於國家利益,也會從原本的「遠中」大幅修正走向友中,至於未能切割台灣議題,把在野時期對台灣的支持化為執政時期的實際政策,除現實利益外,關鍵原因尚在挪威這類小國的「懼中」心理。回溯2010年中國為了劉曉波大肆「懲罰」挪威,它在這個國家製造出的陰影確實相當巨大,而又有哪個執政者會冒著風險,為了台灣再承受一次舉國被中國懲罰,更何況國際現實中,勇氣從來都不足夠支撐道德。

 

至於挪威《晚郵報》對台灣國籍案的關注,以及罕見據此專訪台灣外交部長,則代表了當地有別於挪威官方受制中國綁手綁腳的反應,更重要的是,這讓台灣方的意見能直接在當地重要媒體獲得發聲。在面對中國以外交壓迫,促使不合理的「一中政策」在許多國家廣泛實踐之時,當地輿論的效果,就在讓當地民意重思其不合理處,在外交現實的困境下,透過諸如挪威《晚郵報》的見刊,一直都是台灣為自我國際地位長遠而必須的突圍方式之一;當然,這也加促了中國更積極利用大外宣針對台灣在國際上進行輿論戰和資訊戰,就像中國也曾試圖影響《晚郵報》對台灣議題的言論立場。挪威是台灣外交困境的縮影,《晚郵報》讓台灣發聲的報導,則也可視為中國大外宣作用力屢屢刺激出反作用力的某種示範。

 

※作者為《上報》主筆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