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叛逃」赴美隔天蔣經國「氣死」? 核武科學家張憲義不認為

盧禮賓 2017年01月07日 12:00:00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陳儀深(右),做了7次訪問錄音,每次兩個多小時,與張憲義(左)朝夕相處,完成口述歷史。(遠足文化提供)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陳儀深(右),做了7次訪問錄音,每次兩個多小時,與張憲義(左)朝夕相處,完成口述歷史。(遠足文化提供)

台灣核武科學家張憲義1988年「叛逃」美國,有傳聞在他離開台灣第二天,當時病危的總統蔣經國因研發核武計畫重挫的打擊去世,不過,張憲義澄清,他離台是在1月9日,蔣經國逝世是1月13日,他從不認為蔣經國是因為他的問題去世。


聯合報前資深駐華盛頓特派員王景弘也作序表示,1988年4月13日, 他到華府近郊維也納市敲張憲義家的門,吃了閉門羹,他不死心,在郵箱留下名片,期待他接受採訪,希望有一天能寫一本核子武器與「神祕間諜」的故事。這一等就是28年。「張憲義讓我等到老,才動念給歷史留下紀錄,我卻巳『老眼昏花』,不堪再做如此勞心勞力的事。」 


幸虧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陳儀深答應幫忙,完成他的口述歷史。


作者陳儀深認為,由於美國早已把台灣視為必須監控核武發展的敏感地區,在蔣介石生前開始發展核武的時候,尚且得到美國的暗助或默許,後來在蔣經國主政時才改變政策,公開宣示不製造核武,可是誰知道中華民國會不會私下偷偷繼續研發?所以美方要布線蒐集情資。張憲義一方面為了個人和家庭的前途,一方面接受CIA的要求,是出走主因。


只是張憲義的個案,不是從在美留學階段,就被吸收成為接受津貼酬勞以出賣情報的「間諜」,而是保持接觸,直到1984年赴美開會才被正式吸收。

 

延伸閱讀:台灣核武終結者 中科院張憲義「叛逃」CIA口述歷史解密


陳儀深在序言中表示,1988年8月2日參謀總長郝柏村在中正理工學院畢業典禮中公開演講,指張憲義出賣自己出賣、出賣國家,10後又在出版的《教戰記》中罵張是「一個唯利是圖受雇於外國人的間諜,一個出賣祖國的無恥漢奸」,「即使他並沒有真正洩漏了什麼了不起的機密,沒有真正危害到國家安全,也是不能為國人原諒的」。除去情緒用語,其實承認了張憲義當年並沒有洩漏什麼了不起的機密。


陳儀深的評價是,1988年蔣經國去世之際,掌握軍權的主要是參謀總長同時是中科院長郝柏村,誰能預知李登輝接班順利並開啟台灣民主化契機?張憲義接受美國CIA要求和安排出逃,阻止台灣核武發展, 等於是幫李登輝移走燙手山芋,結果應是「台美雙贏」,並沒有背叛國家或台灣人民的利益,頂多只能說背叛他的上司郝柏村。 

 

中科院在蔣經國總統全力支持下,秘密進行核武研發。但張憲義逃到美國,正好是蔣經國當年過世前一天,引發外界諸多聯想。(遠足文化提供)


陳儀深說,這本書訪談紀錄時間從3月25日開始,做了7次訪問錄音,每次兩個多小時,由於住在張家之便,可以朝夕相處,傍晚陪張憲義遛狗,周日陪他們夫婦上教堂,頗能符合口述史方法學所謂的「傾聽細談」,另也訪談張太太3小時。


訪談內容也更正了一些相關的錯誤,有關張憲義出走時間,被誤為1988年1月12日,且第二天蔣經國就去世的說法,與事實有出入。經對照張太太帶兒女去日本的時間1月8日,確定張憲義是1月9日離台。至於張憲義出生地是海南島,不是台中,另外,張憲義是從高雄小港機場出境,不是桃園機場。

 

延伸閱讀:張憲義「叛逃」美國安全受威脅 丁大衛下通牒郝柏村


遠足文化出版的《核彈!間諜?CIA:張憲義訪問紀錄》的新書發表會,定於1月9日上午10時在台大校友會館舉行,除由陳儀深教授報告口述訪問的完整過程,張憲義也將透過越洋視訊發表談話,同時接受媒體提問。  

 

 

得過普立茲獎的《紐約時報》記者提姆.韋納(Tim Weiner),其實也在2008年曾最近出版一本700頁的《灰燼的遺產:中情局歷史》(Legacy of Ashes:The History of theCIA),韋納書中說,在中情局數不清方失敗和失誤歷史中,有一項行動卻是「大功告成」,當中更提到中情局成功收買台灣科學家張憲義,阻止了台灣試圖發展核武的秘密計畫,並改變了台灣兩岸的軍事生態。(翻攝美國網路)

 

延伸閱讀:張憲義叛逃美國 國防部:維持軍人效忠國家立場不變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一起加入Line好友(ID:@upmedia),或點網址https://line.me/ti/p/%40zsq4746x

 

下載「上報App」讀好新聞拿獎品,超多好康任你「拼」!點此下載 http://bit.ly/2iWnHb0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