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肇松專欄:看美總統「友台排序」  論台灣自強之道

黃肇松 2020年12月15日 00:00:00
卡特(圖右)以來六任美國總統對台灣的友好程度不一。(湯森路透)

卡特(圖右)以來六任美國總統對台灣的友好程度不一。(湯森路透)

儘管拜登不承認以上說法,甚至在選後的記者會上矢口否認,但「前老板」歐巴馬對拜登新政府國際關係和外交領域的影響與作用,絕對不容小覷。以派登提名或任命的外交和國安團隊重要人事為例,包括準國務卿布林肯,曾任歐巴馬的副國安顧問及副國務卿;準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曾任歐巴馬顧問及副總統國安顧問,「歐巴馬色彩」都很濃厚。其他提名人選包括國土安全部長馬岳卡斯、美駐聯合國大使非裔女性湯瑪斯—葛林斐德及首位女性國家情報首長(DNI)海恩斯,多爲歐巴馬一朝的政府要員,未來拜登對外事務走歐巴馬路缐的可能性愈來愈高。如果拜登成爲歐巴馬2 . 0,或成為拜登本人矢口否認的「歐巴馬第三任」,則歐巴馬八年任期的「外交成績單」—尤其是台海两岸事務成敗良窳的檢驗,就值得台灣方面的縝密檢視了。

 

 

黃肇松新聞工作半世紀的非典型回憶錄「行間字裏」之12

 

●  拜登是不是歐巴馬 2.0?

 

●  拜登政府是「歐巴馬第三任」嗎?

 

拜登於12月8日提名新政府國防部長人選,由退役四星上將,前美軍中央司令部司令奥斯丁出任。這是五角大厦首度由非裔人士執掌。他也是前總統歐巴馬重用的將領。(湯森路透)


歐巴馬對台採遠距主義
 

形象清新、思想敏鋭、言辭犀利的歐巴馬,在内政上頗有作為,「歐巴馬健保」就是濟弱扶困的代表作,川普欲棄之而後快,卻一直無法得逞。但在外交上因入主白宫太快,其國際視野和外交體驗有些單薄,侷限其就任之初在國際事務上的大開大闔和引領潮流。
 

歐巴馬自己缺乏對中、對台的明確政策主張,前後兩任國務卿約𨌺.凱瑞和希拉蕊又都是政治任命的選戰敗將,亦乏國際事務經驗及涵養,歐巴馬的中國政策基本上是承襲前任總統柯林頓的「一中政策」。柯林頓是卡特的門徒,端的自然是卡特的衣鉢。歐巴馬對中國一面倒的「交往」政策,目的是在美國尋求與中國大陸開拓雙方共同利益的同時,中國能夠出現歐美期待的政治改革,但中國大陸本經濟快速成長的同時,政治上依舊鐵板一塊,仍然堅持一黨專政。歐巴馬第二任後期,對中國似開始有些戒心,開始推動「亞太再平衡」政策,試圖以多邊主義與東南亞一些國家聯手對中國大陸進行某種程度的「圍堵」,但為時已遲,對中國的圍堵由繼任的川普踩出第一步。
 

在歐巴馬有意「重返亞太」之前的歲月,台灣在國際政治大部份處於孤立乏援的情境。1993年後,柯林頓主政八年,一貫依中美建交公報和817公報内容,嚴格限制對台軍售,比在他之前20年的卡特尤有過之。柯林頓惟一一次讓台灣人民懐念的軍事作為是:民國85年3月中旬中華民國擧行首次總統直選,共軍向台灣外海發射飛彈,並進行兩棲作戰演習,柯林頓指派兩個航母戰鬥群到台灣海峽巡弋,緩和戰雲密佈的緊張情勢。
 

柯林頓限制軍售影響大
 

當時的美國軍事專家分析,此事件讓美政府理解到,因美對台軍售長期缺乏系統性和常態化,台灣當時沒有任何可執行「源頭反制」的武器裝備,情況危急到不能不派出航母戰鬥群作緊急因應。
 

然而,台灣朝野感謝之情猶在,兩年後柯林頓訪問中國。在美中關係政治基礎的三個聯合公報之外,柯林頓在上海提出「三不政策」,進一步打擊中華民國的外交和國際地位。台灣人民當時難以理解,為何柯林頓要在任期行將結束之時作此沒有新義的行動,當時評論家分析指出,其實這正是柯林頓靈活圓滑個性的寫照。
 

柯林頓多次訪台。最後一次是2005年應台灣民主基金會邀請來訪,主要是為他主持的防治愛滋病基金會募款,台灣善心企業家仍不計舊隙,慷慨捐輸。他的回憶錄「我的人生」(My  Life)中文版斯時甫由時報出版公司出版,我應邀寫了推薦序「只評對錯   難論好壞—解讀柯林顿」;還在1O1大樓的 Page  One書店爲他主持簽書會。倒不是因我心胸寛濶、包容力強,而是那時我仍任《中國時報》媒體集團總經理,職責所在而已。
 

受柯林頓的影響,沒有外交經驗的歐巴馬,在對台軍售的決策上,相當程度承襲柯林頓所立下的嚴格限制的作法,加上窮於應付北京對華府的強硬而不間斷的政治攻勢,終其八年任期,歐巴馬未同意台灣購買可以提升台灣防衛力量的較先進武器裝備。如果歐巴馬把此一作法傳授給拜登,那臺灣就麻煩了。所幸,從未訪過台灣,對台灣保持距離,而不少台灣人民對渠也有陌生感的歐巴馬,據美國國會紀錄顯示,曾對國會表示,他有責任履行《台灣關係法》;而其政府成員也曾說過遵守雷根的「六大保證」。寄望這些也是歐巴馬傳授給拜登的承諾。
 

40年美總統「友台排序」
 

以上,從地緣政治的經驗法則到「總統學」所涉美總統決策相關模式,本文從卡特總統到川普總統的對中政策(圍堵、交往、既圍堵又交往的所謂「圍交」等三種類型)、對台政策(政經面和軍售面兩大面向),都分別作了闡析。
 

那麼,综合以上的論述,從下列角度:
 

1.  史實的爬疏;
 

2.  史識的辨識;
 

3.  媒體的評價;
 

4.  大衆的認知;
 

5.   以及從作者半世紀新聞公務和新聞實務的體驗對中美台三角關係的體認。

 

作者任職新聞局期間,於1978年11月陪同我採購團到阿肯色州交流,初識柯林顿(時任州长);再次見面是2005年柯林頓來台訪問,作者出席並主持其暢銷書「我的人生」中譯本簽書會,中譯本序文也由作者撰寫。簽書會後,柯林頓(中)與主辦單位當時的中時報系董事長余建新(左四)、作者(右三)等人合影。(圖片/作者提供)

 

綜合以上六個角度研判之,卡特以來六任美國總統對台灣的友好程度的排序如下。其作為提點亦簡要綜述於後,俾利讀友對比。
 

排序第1.  老布希(1989–1993,突破性的批准售台新型戰機F—16,迄今仍為台灣空防的主力;任內老布希本人及其政府維持較持平公允的對台態度)。
 

排序第2.  小布希(評比提點稍後刊出)。
 

排序第3.  雷根(1981–1989,被台灣朝野視為「台灣之友」,卻受國務卿海格誤導,簽了損台的817公報,不得不以變通辦法解決軍售問題;其他面向的美台關係尚稱平穩)。
 

排序第4.  歐巴馬(評比提點稍後刊出)。
 

排序第5.  柯林頓(1993-2001,曾派兩航母戰鬥群於1996年3月駛往台灣海峽巡弋,穩住了台海危機;任期末訪中國簽「三不政策」傷了台灣。八年任期內嚴格限制对對台軍售,歐巴馬隨之)
 

排序第6.  卡特(1977—1981,羞辱性的責成駐華大使安克志凌晨叫醒蔣經國故總統通知斷交;接受中方建交三條件,嚴格限制對台軍售。雖曾訪台,40年來未曾對台講過一句公道話)。
 

小布希與歐巴馬的對比
 

就此排序觀察之、分析之、比較之並論斷之,拜登在時空上和實務上,做不到老布希對台的友好作為;也無緣像其「前輩」卡特斷然與中華民國斷交,而在台灣身上刻下「國際孤兒」的烙印。台灣民眾對拜登的「最佳期望」,應該是:介於小布希(排序第2)與歐巴馬之間(排序第4)。

 

小布希(圖左)的友台程度頗高,歐巴馬(圖中)對台持遠距主義、作為較少,友台程度不如小布希,柯林頓(圖右)任期末訪中國簽「三不政策」傷了台灣。(湯森路透) 

 

既然美國政治界普遍認為,包括這次美大選選前主流媒體民調在內,預測是非常危險的行業,為何我還勇於預測:拜登對台的支持度是介於小布希和歐巴馬之間。請看保留在此刊載的排名第2和排名第4的評比提點。
 

排序第2  : 小布希。任期2001–2009。其任內批准軍售台灣的質、量均佳。相當程度彌補前任總統柯林頓嚴格限制對台軍售所造成的空檔。台灣民主的有秩序發展,符合小布希有關美國價值觀及民主體系的認同。八年任期內致力維護台海和平穩定。其間台灣高科技快速發展也獲美政府重視。
 

排序第4 : 歐巴馬。任期2009–2017。就任之初,對全盤國際關係、地缘政治如何影響外交決策尚不熟稔,多仰賴幕僚獻策。任内美台關係平淡,許多台灣人对對他認識不深,他對台灣也沒有直接接觸,保持一種遠距主義的糢糊關心,作為不多。未來四年,他會如何影響拜登,台灣應縝密注意。
 

爭取支持的努力和限制
 

在友台的刻度上,我們主觀意願上當然期待拜登多一些類似小布希的作為。這是基於美國應做以下的考量:(1)對台灣在西太平洋區第一島鍊重要的戰略價值的考量;(2)著眼於台灣海峽對維持東海、南海航行安全的重要性考量;(3)台灣經濟及高科技(尤其是半導體)發展與美國的密切關係,在美中持續力爭世界霸主的布局中,有助美國「淨網計劃」和「經濟繁榮網路」的推動;(4)台灣自由、民主、人權、法治的價值觀獲美國大衆認同。因此,在台灣有不少人相信拜登這位新任的「美國隊長」,會像小布希一樣重視台灣的努力與實力,對提振台灣自衞力量給予必要的協助。
 

然而,就我半世紀新聞/外交公職生涯及媒體實務經驗的回顧及省視,包括美中台三角關係在內的國際政治,畢竟是現實的權力遊戲,有時甚至還是殘酷的強權競技,弱勢的一方常被犧牲。尼克森和卡特的決絕棄台就是兩段殘酷的歷史教訓。拜登對台是否能靠著近些小布希的作為,或是鮮明的歐巴馬時代的翻版,甚至柯林頓時代的再現,國人必需縝密關注、謹慎因應拜登全球戰略思維的變遷及他的新政府的政策變化。
 

拜登對中國大陸採取「既合作又競爭」的路線幾可定論巳已如前述。美中競爭重一些,美方對中方的壓力會大些,靠近小布希對台政策的可能性也會高一些;美中合作強一些,美方甚至走回以往的「和中」,則拜登走向歐巴馬對台的遠距無為的路線的可能性不小。
 

值得觀察的幾個可能影響拜登在這方面的思考和決策的因素包括:(1)拜登在偏好與中國交往的美國外交圈及企業菁英圈內打轉了幾十年,卻在西方國家有抗中傾向的敏感時刻入主白宮,拜登對此變遷是如何「消化」的。(2)包括疫情及經濟復興等重大的內政議題,是否會衝擊美新政府的外交布局。(3)過往民主黨內偏向「和中抑台」的大老如卡特和柯林頓等,對拜登外交走向影響力道多大?
 

注意拜登戰略模糊主張


重中之重,是(4)歐巴馬的影響。拜登的「前老板」歐巴馬在總統任內,師承卡特之後多數民主黨籍總統台海「戰略模糊」主張,對台灣保持遠距和淡然,是否影響拜登,如何影響,最需注意。吾人難以忘懷,拜登當年在參議員任內公開批評小布希批准售台F-16A/B,破壞了美方「戰略模糊」政策的彈性,「損害美國國家利益」。但不知像維護西太平洋和平穏定的美國國家利益,要如何靠模糊的戰略來達成?
 

總之,從白宮新主人拜登長期從政史實的爬疏,及頗多主見的史識的箴貶探昔論今,加上以拜登和近代歷任美總統對台海問題看法作比較,台灣民眾對拜登的最佳期望,可在小布希對台的積極和歐巴馬對台的無為之間作刻度高低的觀察。影響刻度高低的因素很多,變遷速度也很快。在全球政治環境中身為長期「國際孤兒」的台灣,在國際新秩序的重建過程中,面對中國大陸強力施壓而生的憂慮不安,至可理解。吾人注視拜登和其政府的未來四年會怎麼起跑?中國大陸會怎麼回應?而華府和北京也必定注視著台灣對當前涉及美中台三角關係的下列重大議題,是如何進行因應和破解的。
 

五大議題台灣如何因應
 

其一、台灣國際經濟處境不容被進一步邊緣化:
 

台灣除在國際政治上遭到長期的孤立,經濟上最近又被中國主導簽署的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協議—《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議》(RCEP)排除在外,經濟持續發展是台灣賴以維生的命脈,如持續遭邊緣化,前景堪慮。台灣近年來積極規劃加入另一大型區域組織—《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需要美、日、澳洲的協助,但前提是拜登是否決定重新加入這個原由歐巴推出而在川普時代退出的太平洋區域經貿組織。這是一條漫漫長路,需台灣朝野加倍努力。
 

其二、美對台政策奠基在两黨聯合的國家利益考量:
 

易言之,美共和、民主两黨強化台美關係,台灣願付出什麼代價?不論是双邊或多邊關係,各國考慮的必定是本身利益的極大化,而且也必是是國內黨派的共識。擧例。拜登提名的準國務卿布林肯,2020年8月競選期間在推特指出,「台灣解除貿易障礙的行動(按:指開放美豬美牛進口),對美國農人、牧場經營者和我們的經濟,都是好事一樁。與台灣建立更強健的經濟關係,有助於美台共享民主價值和雙方對區域和平與穩定的共同承諾。」就是説,支持美豬美牛入台,共和黨和民主黨看法一致.。現在在台灣鬧得沛沛揚揚的問題,已形成美政黨輪替後台美關係發展一大考驗。
 

其三、面對共機持續擾台如何尋求備戰而不求戰的國安良策:
 

美萊豬進口已是台灣的難題,更艱困的還是大陸解放軍軍機擾台的威脅。從2020年7月隨著美台關係升溫,中共軍機越過海峽中線擾台,幾乎無日無之,11月份更達22次。對台灣民眾造成的不安,及對我空軍必需隨時升空「伴飛」產生的身心壓力不言而喻。除期望美現任及下任總統依據《台灣關係法》,信守協助台灣防衛的承諾,最重要的還是台灣本身要提升自我防衛力量。自助人助,我朝野對內政無妨堅持己見,對國家安全如何妥為做好備戰而不求戰,維護台海和平穩定,朝野確應提前合作規畫部署。

 

中國派遣多架軍機進行繞台遠航訓練,我國F16戰機(下)伴飛監控中國轟6機(上)。(國防部提供)

 

台灣也要有多邊思维
 

其四、以多邊思维尋求两岸對話可能:
 

兩岸是否還有對話的可能,似已被兩岸當局置諸腦後,卻仍不失是可努力的路徑。從1990年兩岸開放接觸,當時的中國國家隊主席楊尚昆接受我領隊的《中國時報》採訪團專訪時說「同胞不會打自己同胞」,又説「兩岸應透過交流建立共識」,類似的歷史軌跡數度出現,難道已成絕響。
 

其五、鞏固拜登及其新政府對《台灣關係法》的尊重和信守:

 

最後,還是回到美台關係。台灣對拜登最佳的的期望,既然可能介於小布希和歐巴馬之間,期待民主黨籍的拜登要做到像共和黨籍的小布希公平穩健對待台灣,在國際政治的現實中委實不易,除寄希望於拜登和他的團隊的作為,台灣本身也必須格外努力的強化台美關係;即使拜登只能做到類似歐巴馬對台的遠距主義,台灣也依然要很努力,因為歐巴馬對台灣的遠距注意,也仍然是保持對《台灣關係法》的基本尊重。這種尊重是冀望拜登發展美台關係的基石,台灣仍需傾力維繫及強化鞏固。

 

《 作者素描:黄肇松 的唯一:新聞 》

  

黃肇松「矢志新聞工作」,是從小學五年級投稿《國語日報》學府風光版開始;省立苗栗中學初中部期間任《青年戰士報》校園記者;髙中時任《中央日報》苗栗特約記者,並任《苗中青年》總編輯及《香港工商日報》市聲版特約作家,是黄肇松少年時期對新聞採、寫、編的探索。
       

考入政治大學東語系讀語文,常常出現在政大新聞舘,把新聞系當「輔系」,後考入政大新聞研究所的「正途」,為其後的新聞工作紮基。
     

黃肇松的「廣義的新聞工作」,從通過髙考,進入行政院新聞局開始。為國內外的媒體記者提供資訊服務,歷任科員、編審、科長及駐紐約新聞處一等秘書。
     

1982年轉入中國時報集團在紐約創刋的《美洲中國時報》工作,歷任主筆、編譯主任、副總編輯兼採訪主任。後任《中國時報》駐紐約特派員。前後在紐約從事新聞相關工作11年。
     

1987年返台,開始他在台灣大開大闔的新聞實務工作。先後任《中國時報》副總編輯、總編輯、社長,中時報系總管理處執行副總經理、總經理,常務董事兼《時報周刋》董事長。2008年從時報退休,任職27年。其後,先後被聘為中央通訊社董事長、《台灣中華日報》董事長。其間曾獲世新大學聘為專任客座教授,執教六年。
     

從嚮往新聞到讀新聞、做新聞、教新聞,一以貫之,新聞,是黄肇松的唯一。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