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評】《那年夏天你去了哪裏》:同株雙生,懸疑暴力兩不誤

烏鴉火堂 2017年01月08日 10:49:00
《那年夏天你去了哪裏》劇照(翻攝自youtube)

《那年夏天你去了哪裏》劇照(翻攝自youtube)

(本篇有關鍵劇情透露,請斟酌閱讀)

 

 

三星半,比想像中的要好。

 

 

這部片名很長的電影,《那年夏天你去了哪裏》。不由得讓人想起了美國上世紀90年代著名的青春恐怖片《我知道去年夏天你做了什麼》(台譯:《是誰搞的鬼》)系列。兩部電影名字差不多,一開始以為是翻拍,或者「臭味相投」,離不開當年找死,如今惹禍上身這類噱頭,反正都是穿到同一條褲子裡的那種類似。

 


而實際上呢,本片遠大於想像,不但能跟那部著名的驚悚片一點關係也沒有,故事和題材也是大相徑庭。這是一部非常典型的犯罪懸疑片,並不是驚悚片。但問題又來了,既然跟後者劃清界線,但為什麼要取一個這樣的名字,雖然這個片名很符合本片的內容,但還是免不了讓人「慣性」般的往另一部作品上靠攏。只能說,這個片名,不太好,或者俺個人不喜歡。

 

 

 拋開令人糾結的片名,電影本身,雖然相對平庸一些,卻是我喜歡的那種feel。

 

 

怎麼說呢,就是玩懸疑的時候就是玩懸疑,很講氣氛;殺人的時候乾淨俐落,從不廢話。絕對沒有粗枝大葉的額外元素。不故弄玄虛,就是在講故事,所有元素都是為劇情本身服務,可惜故事簡單了一點,否則會更好。 

 

 

一個巨賈之家,可稱豪門,小女兒十年前被人綁架索要贖金,因家人報警綁匪察覺,後者撕票,讓一個家庭蒙受十年之悲。然而十年之後,在一起破獲的案件中,發現一名被囚禁的少女,經過DNA檢測正是十年前「死去」的小女兒。電影以這樣頗具戲劇性的事件開場,引發了一個最大的懸念,也就是電影的片名——那年夏天你去了哪裏。

 

 

雙線懸疑

 

物是人非,十年光景,死而復生。同時一股腦拋給觀眾兩個問題:小女兒為什麼「死而復生」?這十年間經歷了怎樣事情?然而更大的問題在於,對於失而復得家人來說,將會以何種的心態面對這樣的事件?本片在表面這個吊人胃口的故事之下,也給提供了如此很具玩味的「雙線懸疑」設定。

 


電影改編自2014年美國一起真實的綁架案,案件的具體情況,咱們先按住,隨後再說,先說電影。

 

 

本片在懸疑片中,算是非典型性的雙線懸疑設定。通常在曾經傳統懸疑片中,主線都是單線程,即「追尋線」或者「解謎」線。其中無論情節有多麼曲折,大體都是為主線服務的。而隨著年代的變化,懸疑電影也與時俱進,進化出多種多樣的類型,其中就包括這樣的雙線懸疑。

 

 

舉個著名的例子,《消失的愛人》就是代表,妻子失蹤的線索,與丈夫究竟是否殺了妻子的線索,兩條線索呼應,後期互相補完融為一體。這部《那年夏天你去了哪裏》與前者有異曲同工之處。

 

 

「被撕票」的小女兒10年後回歸隱藏了怎樣的事件?

當初她為什麼會被綁架?

 

 

這兩條構成了本片的雙線懸疑特征。根據懸疑電影「見光必須死」定律,10前後的故事,這個表面和諧家庭必定隱藏著不可告人的秘密。

 

 

令人意外的是,本片在進行到三分之一的時候,第二條線索就已經浮出水面,綁架案執行者已經露面;胡歌飾演的神秘人也曝光在觀眾視線之下。電影進行到一半的時候,當年的案件似乎也可以結案了。

 


從片方的宣傳來看,似乎並沒有迴避胡歌就是大反派的身份。比起很多懸疑電影最後一刻揭露真凶,本片似乎有點「太著急」了。

 

 

不過電影後半段故事遠非因一個大boss提前曝光就變得索然無味。胡歌的提前亮相,是為了另一條懸疑線的推進,而他出現的那一刻,伴隨著一場令人觸目驚心的殺狗情節,宣告著電影進入到另一種風格的呈現。

 

 

雙線懸疑的故事,前半段在懸念設置下還是比較飽滿的。當一條懸疑線宣告水落石出。另一條懸疑線,也因胡歌的出現而逐漸顯露出蛛絲馬跡,此時缺少一條線索的故事並沒有因此顯得單薄,填補劇情元素就是因胡歌得出現,而展開赤裸裸的血腥殺戮。

 


至此,這部電影從懸疑片也過渡到B級片。

 

 

香港B級片的餘輝

 

本片的導演周隼名不見經傳,但在他的履歷上。可以看到他是《七劍》、《深海尋人》等片的編劇,不過個人感覺,這位一定是香港當年B級片的粉絲。 您看得這些演員,陳觀泰、白彪,都是當年cult片老面孔。

 

 

作為一部犯罪懸疑電影,《那年夏天你去了哪裏》後半段中融合密室殺戮、割喉、墜樓、鈍器打擊等「偏門」的商業元素,而是都是直觀的視覺展示,比如用鈍器打頭那一段,僅有道具隱藏了受害者的頭部,卻有連續擊打頭部的鏡頭特寫。用時髦的話來說這叫噱頭,電影重口味,卻滿足了觀眾的獵奇心理。

 

 

這些左道旁門的元素,用《香港電影的秘密》一書的作者大衛·波德威爾(David Bordwell)的話形容就是「香港電影娛樂表像化的特征」,誠然很多電影為了吸引觀眾,都會采用這些噱頭進行包裝,比如邱禮濤的《人肉叉燒包》,偵破題材故事下,各種色情、血腥、暴力噱頭的刻意賣弄,是香港電影的最拿手的地方,同時也是B級片的精髓。

 

 

這部電影中的顏卓靈,其實就是當年《孽殺》、《替天行道之殺兄》裡的鐘淑慧,一場突如其來綁架,幼小的心靈蒙受創傷的同時,也讓看目睹了姐妹之間的爭風吃醋,為後來的故事埋下了伏筆。其實無論當年《孽殺》裡的鐘淑慧,還是本片中的顏卓靈,本身都是非常可悲的角色,無奈在悲慘的經歷中,自我封閉也將一條可以通往康莊大道的路,親手堵上。

 

 

而胡歌呢,大致相當於當年吳岱融或吳毅將這類角色,本身也是一個可悲的角色,利用顏卓靈內心的陰暗和復仇心理,來完成自己的計劃。一起典型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讓人想起了前不久《凶手還未睡》中的文詠珊和許志安,化身成復仇鴛鴦。

 

 

前半段凝重的懸疑色彩,後半段重口味的殺戮特色,本片的架構竟然是這樣子,有些奇怪。

 

 

同姝雙生,替代&闖入

 

當然,一切始作俑者,還都是不公正的家庭和幼時陰影在作怪。

 

 

電影當年的原案件,就是一場復仇的故事。這起案件中,遭到綁架的女孩多年下落不明,其實沒有被撕票殺害,而是選擇和綁匪生活在一起,多年之後才破案。

 

 

電影進行了改編,實際上是個「二胎教育手冊」。

 

 

顏卓靈被姐姐欺負、被綁架後等到逃出時,發現根本無處尋找家的痕跡;胡歌是私生子,自幼被父親拋棄,兩位命運相仿,從而走向了極端。

 

 

宋佳與顏卓靈這對姐妹設定,幾乎可以看做是驚悚電影中常見「人鬼雙胞胎」設定。這類作品有個萬變不離其宗的模式,就是「替代者」的,比如原本孿生的姐妹或兄弟主角替換為對方的人格,或者一個單獨的角色被體內的潛意識所占據主導等等,無非是鬼上身或者精分兩種噱頭。比較著名的便是恐怖大師喬治羅梅羅的《人鬼雙胞胎》(The Dark Half),電影讓一個小說家筆下人創造的殺人犯形像看似占據了自己的主導人格,但電影的結局卻別有洞天。同樣的還有三池崇史的《盒葬》、泰國的《連體陰》,日本的《二重身》、香港《怪談協會》中的小故事《替身》等。

 

 

但本片則是將這個「替代者」換成了兩個姐妹,不受待見的姐姐,在妹妹被綁架之後,成為主導,也是一種表達方式。大概可以參照韓國的《薔花紅蓮》(台譯:《鬼魅》),該片在驚悚懸疑的氛圍下將姐妹情刻畫的淋漓盡致。

 

 

在本片中,失而復得的小女兒以一個「闖入者」的視角,揭秘了一個家庭瀕臨破碎背後的悚人真相。而且電影的創作者們肯定玩過PSP上那部《寂靜嶺:破碎的記憶》(台譯:《沉默之丘:破碎的記憶》),因為二者的出發點相同,都是從心理暗示的角度出發架構整個故事。

 

 

但電影的故事核心畢竟是那種「同株雙生」的模式設定,還是有很多地方會讓人想到《薔花紅蓮》的,比如整個片子陰鬱優雅的氛圍,比如闊氣古典的老房子,比如那些碎花的漂亮牆紙,比如姐妹之間有過的溫馨親密以及同時出現的憂傷輕快的背景音樂。

 

 

 一個因為嫉妒而產生的悲劇,全面二胎政策下,各位家長多注意點吧 。

 

 

※全文授權轉載自烏鴉火堂個人豆瓣主頁。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一起加入Line好友(ID:@upmedia),或點網址https://line.me/ti/p/%40zsq4746x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