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鐵路便當(2012 © stivoberlin , IMG_3842.jpg @ Flickr, CC BY-SA 2.0.)
一八○○年代在交通工具上用餐的情況與我們今天生活的世界相差甚遠,沒有縮小的塑膠酒瓶,也沒有包裝小巧的三明治。當時在火車上用餐不僅出於實際考量,避免為了吃飯停車而拉長旅行時間,還須考慮到用餐體驗是否優雅合宜。
「餐車車廂」(dining car)的概念由美國火車製造商普爾曼公司(Pullman Company)於一八六八年提出。在此之前,長途旅行必須停靠道路休息站,而休息站僅提供簡易的食品和飲料,將價格和實用性放在首位, 稱不上享受。不久之後,餐車車廂在全美國所有主要路線上開始營運,推出的服務一代比一代豪華。
英國直到一八七九年才開始在火車上供餐,當時一列從底特律進口的普爾曼供餐列車行駛在倫敦國王十字站(London King’s Cross)和里茲站(Leeds)之間的大北方鐵路(Great Northern Railway)上,而且毫無疑問地保證提供一流的服務。根據《倫敦新聞畫報》(Illustrated London News) 報導,所有佳餚都由廚師現場準備,整輛車廂包含了「居中的沙龍餐廳,後面的廚房和前頭的吸菸室,以及管家的儲物間、女士更衣室、男士洗手間、櫥櫃和火爐」。
回美國來看一看這份奢華的早餐菜單吧,專為老羅斯福總統(Theodore Roosevelt)競選造勢的西北之旅供應,這是他為共和黨候選人催票的行程。從菜單中可見普爾曼公司如何在大西洋兩岸都推出高檔服務,有現煎現做的沙朗牛排、雞蛋、鴨肉和淋上楓糖漿的美式鬆餅。
*本文摘自《品菜單:令人垂涎的經濟與社會變革紀錄》,時報出版。
伊芙‧馬洛(Eve Marleau)
生活在倫敦的美食作家與編輯,曾為《衛報》、《星期日泰晤士報》等刊物撰寫文章。
著有《回鍋黑暗》(Bake in Black,二○一五年)與《櫥櫃》(The Kitchen Shelf,二○一六年)等書。
美食、品酒、旅遊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相關新聞資訊
請聯繫上報記者 → 吳文元 chloe_wu@upmedia.mg、
飲品、科技、通路、IP 相關、展覽、健康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相關新聞資訊
請聯繫上報記者 → 林冠伶 ling_lin@upmedia.mg
追蹤 上報生活圈https://bit.ly/2LaxUzP
一起加入 上報Telegram,新聞不漏接!@Telegram